财新传媒
NEI > 新传播 > 正文

消费升级指数观察你爱过“洋节”还是“土节”?

2017年12月26日 15:13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企业家日报报道了消费升级指数观察 你爱过“洋节”还是“土节”?

作为受到国内外权威机构及媒体广泛认可及援引的新经济系列指数(NEI)的子指数,伊利中国消费升级指数(NECI) 利用网络大数据挖掘手段,同时量化中国消费结构及质量升级状况,力求全面、真实地展现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准确把握市场消费升级的进展,也为政府、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从2017年10月开始,伊利中国消费升级指数拟不定期推出系列专题。本期专题的内容聚焦传统节日(以下简称“土节”)与舶来节日(以下简称“洋节”)之间的消费对比,观察中国人的节日消费升级趋势。

  圣诞节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都包括两方面的属性。一方面是年轻人的娱乐属性,另一方面则是经久不息的话题属性:我们要不要过“洋节”?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国人所熟知的洋节确实越来越多了,从情人节到圣诞节,最近几年又增加了万圣节。尽管这些节日从来不放假,却也并不妨碍人们参与其中。

  而在“洋节”大行其道,充满了中国人的假日娱乐空间时,“土节”的味道,却在逐渐散去。以端午节为例,吃粽子、赛龙舟、悬艾草、饮雄黄酒等传统,到了今天只剩下了吃粽子这一项。而随着粽子和元宵等节日专属食品变得随时可吃随处可见,这已经够稀薄的节日味道,似乎更淡了几分。

  但最近几年,事情似乎正在发生变化。2008年开始,本土传统节日,包括中秋、端午和清明节成为法定假日。传统节日,开始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另外,随着近几年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人们在传统节日中也发现了别样的趣味。

  和传统节日一同兴起的,是节日带来的消费。西方情人节带来了大量巧克力的消费,而近几年的中秋节月饼消费,也同样蔚为大观。

  我们今天就使用京东的数据,从消费的角度来看:

  人们更爱过“土节“,还是”洋节“?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位年轻的上班族,每天早上都要买两个包子当早饭,花8块钱乘地铁,就这样日复一日。可突然有一天,他多花了100块钱,买了一盒巧克力,而后一天恰好是情人节。

  我们来把这个例子放大到城市。

  2017年2月7日,情人节的前一星期,春节刚刚过完,人们开始恢复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此时京东在整个上海市销量的前五大类商品分别是手机、婴儿尿裤、婴幼奶粉、路由器、纸品湿巾。而这五类商品,也基本上占据了绝大部分城市的日常消费前五名。

  而在2017年2月13日,情人节的前一天,京东在上海市销量的前五大类商品变成了手机、糖果、鲜花、创意礼品、婴儿尿裤。前五名新增三项新面孔。

  如果只有这一个人出现了消费的变化,我们当然不好说这一定是消费趋势。但我们将数据加总到一个城市时,这种随机的因素就被抹平了,此时出现的新品类的消费,必定属于节日消费趋势。节日新增的品类占比越多,越说明人们愿意为了这个节日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安排,反过来说,就是爱过这个节日。

  我们对「爱过节」的定义也就由此展开:将节日前7天与8天出现在商品购买前20名的品类,定义为「平日消费品类」,而将节日前6天直到节日当天,每天出现在商品购买前20名的品类,再去掉「平日消费品类」后的集合,定义为「节日消费品类」。

  从节日当天一直向前推7 X 24小时,在此期间「节日消费品类」的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定义为「爱过节」的程度。

  举例说明,假如从2月7日到2月14日,鲜花、糖果、礼品之类的「节日消费品类」的消费额度占这7天内总消费的30%,那么我们便称「爱过情人节」的程度从消费来说就是30%,意味着人们在该节日期间愿意支出30%的消费用来庆祝节日。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节日消费的定义中,对于在节日期间购买旧有品类的行为,理论上来说,确实也属于节日消费的一部分,但在本报告中,这部分消费增加不被算在节日消费上。因为由于大量的节日促销活动的存在,只有新增的品类才被计算在内。

  一,节日前7天,人们怎样消费?

 

1
1


 

  本文一共考察七个节日,四个传统中国节日——清明、端午、七夕、中秋,以及三个西方节日——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由于春节的特殊性——包括较长的假期、春运带来的货运紧张和跨时间较长等特性,本文不把春节考虑在内。

  我们把从2016年到2017年的七个节日放在一起,考虑这些节日的前6天到节日当天的7天内每一天的节日新增品类消费比例。可以看到,每天的节日消费比例都稳定在15%到25%之间,在节日前4天达到最高值,这说明平均来说大部分人们为了庆祝节日,会提前4天进行节日消费品类的购买。

   二,“土节”和“洋节”,人们爱过哪种节日?

  将4个“土节”和3个“洋节”分开来,我们重新绘制节前7天到节日当天的假日消费比例,可得下图:

 

2
2


 

  平均来说,洋节的节日消费比例要高于“土节”,且相比“洋节”,“土节”的消费提前时间较为推迟,高峰发生在节日前3天。

   三,从2016年到2017年发生了什么变化?

  之前的计算主要观察节前的不同天数的变化,现在,我们将节日前6天到节日当天每天的节日消费全部加总,再除以这7天的总消费,可以算出一项更加综合的节日消费比例。

  那么,从2016年到2017年,人们对于“土节”和“洋节”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3
3


 

  从上图可以看到,无论是2016年还是2017年,“洋节”的节日消费比例都高于“土节”,但2017年“土节”的节日消费比例比2016年有所提升,从14.3%上升至15.6%。与此同时,“洋节”的节日消费比例从23%下降到19.2%。

  该图表示,虽然人们还是更愿意过“洋节”,但是热度正在下降,而“土节”的受喜爱程度正在上升!按照这个速度,2018年,人们在消费上 爱过“土节”的程度,就会超过“洋节”了。

  四,三大节日对比

  前文进行的是加总的变化,接下来我们看一些具体的节日对比。

  七夕vs情人节

  说到“洋节”和“土节”的对比,我们首先能想到的必定是情人节和七夕。

 

4
4


 

  从图上看,七夕和情人节在2016年到2017年的走势和“土节”整体差不多,两者在去年本来有3%左右的差距,今年,两者的差距基本消失了,明年,七夕的热度有可能会超过情人节。

  在两个节日的「节日新增品类」上,七夕和情人节也有显著不同。七夕节,人们会增加购买的主要节日品类包括创意礼品、游戏本、糖果与巧克力、乳液面霜等。而在情人节,人们新增的节日品类则包括糖果与巧克力、创意礼品、鲜花、剃须刀和……安全避孕。看起来,情人节的浪漫情结还是要更重一些,而在七夕,情侣们则更多地选择互赠礼物为主。

  万圣节vs清明节与端午节

  万圣节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一般来说,他是一个孩子们和青少年们娱乐的节日。与之相对的是清明节和端午节,属于听上去就没有什么娱乐内容的节日。这三个节日的对比会出现什么呢?

 

5
5


 

  可以看到,2016年和2017年相比,清明节和端午节的节日消费比例基本持平,有所下降,而万圣节的节日消费比例则快速下降,从去年的“洋节”高于“土节”,到今年的关系逆转。

  中秋vs圣诞节

  在美国,圣诞节的气氛可能和中国的春节类似,但在中国,圣诞节更多地被理解为年轻人相聚的节日,而寒冷的天气和西方文化浸染,又让圣诞节在中国也染上了一层团聚的涵义。因此,我们在本文将圣诞节和中秋节并列,对比他们的消费情况,结果如下:

 

6
6


 

  中秋节的节日消费比例在2017年有所上升,从15.3%至19.7%。圣诞节在2016年内的节日消费比例为21.9%,而截止报告完稿时,还无法进行本年度的计算,期待本年的圣诞消费比例。

  五,谁对“土节”更感兴趣了?谁对“洋节”失去兴趣了?

  从整体来看,“土节”的兴盛和“洋节”的逐渐衰落,似乎已成定局。那么,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在“土节”和“洋节”中是如何选择的呢?下图代表不同年龄段人口在“土节”和“洋节”上的节日消费比例从2016年难道2017年的变化。

 

7
7


 

  可以看到,除了16到25岁部分的人口外,其他所有年龄段的人口对于“土节”的兴趣,都在逐渐高涨,对于15岁以下人口来说,2017年“土节”的节日消费比例比2016年要高出11%。对中老年人来说,“土节”的消费兴趣也上升得更快。

  而对于“洋节”的兴趣,则随年龄段的变化出现了非常一致的趋势——年龄小的群体,仍然会被“洋节”所吸引,但年龄越大的群体,在“洋节”的消费比例下降得越快。这意味着“洋节”更代表了年轻人的节日,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可能会逐渐对“洋节”失去兴趣。

   六,不同城市的节日消费倾向变化

  在“土节”和“洋节”的节日消费倾向变化在不同城市之前也呈现出了显著差异。从下图看,四个一线城市对“土节”的消费并没有增加多少兴趣,而“洋节”上的选择则出现了两个极有代表性的样本——上海,逆全国平均潮流而动,从2016年到2017年,“洋节”的消费比例增加了2%。相比之下,北京的“洋节”消费比例则下降了11.5%。

 

8
8


 

  我们将不同城市的GDP的对数与这个城市在不同节日上的消费比例变化作成以下两张散点图:

 

9
9


 

 

11
11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土节”的消费比例变化,平均来说是正的,人们对“土节”正在越来越感兴趣,而且这个兴趣的变化,和城市的特征基本无关。

  2,“洋节”的消费比例变化,平均来说是负的,人们对“洋节”越来越失去兴趣,但这个兴趣的变化,和城市发达程度有直接关系。越是不发达的城市,对“洋节”的兴趣消退越快,较发达城市对“洋节”的兴趣不发生显著变化;对于最发达的城市来说,对“洋节”的兴趣很可能会回继续上升。

  结论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个答案。

  1,对节日的热爱程度,可以从节日消费品类的消费比例计算出来,它代表了一个人在节日前一周内愿意将其总消费分配多少比例给置办节日。比如2016年情人节的消费比例是17%,这代表平均来说,人们在情人节前一周愿意将自己的总消费的六分之一贡献给情人节礼物的购买上。

  2,“土节”正在兴起,而“洋节”正在衰落。无论是将节日加总来看,还是单独来看,人们在土节上的消费比例正在上升,而洋节的消费比例在下降。

  3,越是不发达的城市,洋节的热度消退越快,而发达的城市对“洋节”的兴趣很可能还会进一步上升。与此同时,人们对“土节”的消费兴趣上升倒是比较平均的。

版面编辑:高婉茹
关于中国新经济指数
由万事达卡冠名,财新智库和数联铭品(BBD)研发的中国新经济指数(New Economy Index,简称NEI),于2016年3月正式推出。这是中国首个以实时公开大数据的挖掘方法,量化中国新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数。迄今,围绕中国新经济的细分行业领域的一系列NEI系列子指数——“中国新能源汽车指数”、“中国数字经济指数(DEI)”、“伊利中国消费升级指数(NECI)”、“剑南春一带一路指数(BRI)”、“朗诗•中国ESG 景气指数(ESG)”已初具规模并持续扩容,成为衡量中国新经济的权威指标体系。 [详细]

新传播

财新&数联·欧洲货币联合启动“中国国家级开发区竞争力排行”评选 借力大数据衡量开发区竞争力

2018年05月21日 11:12

2018贵阳数博会“数字经济专业论坛”诚邀各界共赴数字经济盛宴

由人民网、财新智库、数联铭品联合主办的“数字经济专业论坛”将于5月27日下午在贵阳举行。该论坛主题为“数字融合·领航中国新经济”。 5月02日 10:38

报告显示:3月中国新经济指数上升至31.3

中新社北京4月2日电 受科技投入增加影响,3月中国新经济指数(NEI)出现上升。 4月28日 10:09

2月“一带一路”指数稳中有进 实物贸易出口成驱动引擎

微信公众号“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报道了最新一期剑南春一带一路指数报告 2018年4月28日 10:31

中国新能源汽车指数解读 微型车市场潜力巨大 立法管理是关键

2月28日财新传媒发布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指数报告,EV视界作为业界媒体,也从自己的角度对该期报告进行解读。 2018年03月23日 15:17

新动态

京企外迁担忧营商环境,政企联合产业园提供“双保险”

当全国各地招商部门纷纷争取外迁京企的时候,构建一个简单、诚信的投资经营环境,将成为各地承接北京制造最重要的软实力。 2018年04月11日 11:16

朗诗绿色集团2017年核心利润大幅增长132% 实现全面业务转型升级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所代表的低碳减排的商业模式和可持续的企业价值与朗诗集团不谋而合,相信ESG的概念在未来存在更多可持续发展空间,并希望可以推动建立“资本市场估值模式新标准”。 2018年03月29日 17:45

“智造+”,专注研究制造业升级与发展的新媒体平台

你想知道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信息,全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