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ESG投资实践中面临的挑战:超额收益不是唯一的指标

2019年09月19日 11:32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文 | ESG30人专家,嘉实基金韩晓燕、李伟博

“关于ESG能否带来超额收益是我们的研究重点之一,但肯定不是全部。从综合市场投资回报角度来看,我们有今天的β。我们经常讲超额收益来自于各种因子的α,其中有一个部分有可能是ESG的α。我们自己内部研究的一些量化策略已经可以证明ESG本身是可以带来α的,但是除此之外,ESG也能够从市场的角度提高β的质量。这是从泛市场的角度考量,ESG是需要我们关注的。“8月14日,在财新智库、中国ESG30人主办的中国ESG研讨会上,ESG30人专家李伟博提出了上述主张。

中国把ESG真正纳入到投资体系中面临很多挑战

嘉实基金韩晓燕:中国把ESG真正纳入到投资体系中面临很多挑战,例如我们在ESG数据可得性和基础条件上不同于国际市场,在中国ESG因子如何影响投资收益和风险的研究成果上还非常匮乏,在怎样将国际ESG评估框架和标准应用到中国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做到这些的先决条件是对ESG和投资两方面都要有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实践,才能很好的将两者结合。我们目前的市场条件、信息披露、数据可得性、数据质量、投资人的投资理念都有值得提升的地方。

作为投资机构,手边可用的原材料还是很多的,我们能够获得很多外部ESG数据、评级和观点、主题报告等。作为资产管理人,我们要在这些基础上,从投资风险收益角度,从投资的外部环境社会影响的角度,对ESG因子的投资相关性做更好的解读和把关,也就是发现ESG的投资信号和实质性。在中国市场,实质性至今为止虽然已经有了一些解读,但是我认为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比如我们都预计ESG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会提升,比如做数据和量化分析的人也在不断去理解投资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发掘ESG的有效性。说明我们对ESG投资相关性或因子相关性的解读还没有很深入的理解,无论是从量化的角度,还是从基本面投资逻辑的角度,我们正在应用很多外部的或第三方的研究观点、数据和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们的深入的基本面研究和投资逻辑,进一步解读和运用ESG因子。

作为一家大型资管机构,我们首先有一定的社会责任,要对投资标的做非常全面的基本面分析和风险监控,避免投资劣质和价值毁灭的标的,这就需要我们一定要纳入非财务信息才能做到如此全面的把关。其次,ESG在风控的作用在A股市场上还是很有效的,这在诸如康美、长生这些案例中已经得到了验证。越来越多的爆雷案例终其原因就是大家可能以前忽略的ESG因素,忽略的代价就是非常大的个体的尾部风险。对于一个公募基金来说,如果踩到雷,不止对投资收益有负面影响,也会影响我们的声誉。我们希望通过主动监控某些ESG的风险暴露来设法去避免一些坏苹果。

为什么总是质疑ESG到底有没有用?

嘉实基金韩晓燕:基金经理、投资人员为什么总是质疑ESG到底有没有用,因为ESG入股对基本面产生影响是非常难以量化的,这其实就是ESG的本质,ESG大多都是财务信息之外的一些比较定性以及比较无形的一些因素,也常常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本身很难量化和被剥离出来,但是不能否认的是ESG因素肯定对投资标的的内涵价值有影响,只是这个被影响的内涵价值难以被量化,所以也很难反映在估值模型中。如果反映在估值模型中,有可能往往是一票否决的,是能投还是不能投,而非合理定价是什么的问题。通俗一点说,就是可能不到很极端的程度,很难用比如调整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或者调整资本收益率这些来去衡量,因为具体调整多大幅度是很难确定的,现在我本人看到这么做的机构都是靠拍脑袋的方式,比较粗暴。虽然在投资领域具像化ESG因子是非常难的,但是我认为还有很多是可以做到的。市面上很多数据提供商,我们的研究评级,都已经在这个方向上有了很好的进展。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意识到了另类数据,尤其是利用金融科技,或者更具体一点,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的或者收集的另类数据,尤其是新闻类的数据,能够补充一些公司披露的滞后性、有偏和低频的问题。我们的研究中已经看到外部数据,比如监管公告、环境处罚、行业协会的一些外部数据质量可靠性是更强的。这些能摆脱公司的披露,并且从外部验证的角度提供的数据,对我们嘉实的内部ESG评级模型和基本面研究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我们嘉实的人工智能团队在用文本挖掘的方式处理ESG新闻数据,比如监管数据和公司公告,我们通过验证数据的有效性,看到这些数据对投资的影响性是比较高的,处理难度相对新闻数据来说比较低。下一步我们会扩展到新闻文本数据,主要是跟舆情相关。很多新闻和舆情的冲击是很短期的,但是我认为ESG对新闻数据的应用场景和目标应该是跳出短期的冲击,去挖掘历史的记录。基于这些新闻和历史记录的挖掘,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综合出对公司整体的管理质量和ESG质量的评估。

社会责任报告只听公司一面之词,报喜不报忧,只说我特别强项的地方,看起来什么都有,框架制度都不错,但真实的效果怎么样,执行层面到底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未可知。我们需要用新闻或第外部事件数据的方式去验证,希望外部数据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分析,刻画公司真实的绩效。我们看到在将金融科技应用到投资分析和舆情监控方面已经有一些成果出来了,但投资和风控这个场景其实是很大的,金融科技的应用想要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其实比较困难。如果将这个应用场景限定到ESG风险监控,相当于给出了很好的界定,我认为它是一个非常好的智能投研的应用场景,范围不大也不小,未来可以做一些好的应用产品出来。我们内部的NLP ESG开发项目也期待年底有一定的成果出来。

超额收益不仅仅是唯一的指标

嘉实基金李伟博:在看待ESG相关问题的时候超额收益不仅仅是唯一的指标。如果能够实现同样的风险收益水平,一个组合比另外一个组合的ESG表现更好,那是不是应该买更好的组合?答案是肯定。关于ESG能否带来超额收益是我们的研究重点之一,但肯定不是全部。从综合市场投资回报角度来看,我们有今天的β。我们经常讲超额收益来自于各种因子的α,其中有一个部分有可能是ESG的α。我们自己内部研究的一些量化策略已经可以证明ESG本身是可以带来α的,但是除此之外,ESG也能够从市场的角度提高β的质量。这是从泛市场的角度考量,ESG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我们当下的这个环境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市场在逐渐机构化,投资周期也会越来越长,投资经理的考核周期以及他们自身对风险的理解也会相应的有所调整。许多研究显示ESG相关的议题在长期投资时更为有效,但并不代表ESG相关风险并不会在短期内发生。相反,许多ESG相关风险在发生之前是有征兆的,只是大家未能够意识到或者选择不去看而已。这也反映了当下的很多能够决定实际交易的权限的人员对ESG风险本身缺乏认知。实际上通俗一点来说ESG研究的核心就是外部因素(包括成本与机会)的内部化,这个视角能够帮助投资人提前发现一些风险和机遇。这就意味着我们可能需要挖掘和分析一些以前不一定有效,但未来可能会有效的信息和数据。信息和数据本身是没有错的,当我们投资一只股票、一只债券,发行人所有相关的信息应该都应该属于我们的考虑范畴之中,这也我们作为一家资管机构应有的责任。

从资产管理人员的角度来说,许多行业研究员对ESG相关的信息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框架,或者会选择性的去忽略一些信息。我们必须意识到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在中国民众实现了一定的生活水平后我们必然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企业社会责任才能够实现更为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方面其实有许多例子,比如说中国工信部在2016年就已经设立目标,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030年能够占总体销量的40%。很多人觉得这是10年以后才会发生的事情,但我们今年已经实现了国5改国6。反过来看,这意味着当我们在10年后重新审视许多行业的时候就能发现,这些产业格局都是早有先兆的。我们作为一家投资机构的逻辑思维也是必须与时共进的。

关于ESG30人

作为国内首家关注并深耕 ESG 领域发展的专业媒体,财新立足于自身平台属性,整合优势资源,联合合作伙伴成立国内首个 ESG 专业交流平台—ESG30 人,旨在从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国际交流、建言政策实践、推动学术研究四个方面,推动 ESG 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更好地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投稿联系:

孙盼

010-85905001

pansun@caixin.com

王鹏

021-61152028-122

pengwang@caixin.com

商务合作联系:

乔莹

010-85905000

yingqiao@caixin.com


版面编辑:张陆念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