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指数 > ESG30 > 正文

中财绿金院施懿宸:ESG评级本土化迫在眉睫

2020年03月30日 14:58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财新云会场 · ESG投资策略与系统风险探讨】

疫情期间,全球资本市场反复波动,很多上市公司的业务模式和估值逻辑纷纷被看淡。同时也会有一些对投资管理行业的管理能力的质疑。从外界来看,很多方面都出现了“旧模式面临困难,新模式带来希望”这样一种ESG投资的潜在转折点。未来ESG投资可能有哪些产品创新,哪些投资策略可以弥补投资风险?

中国ESG30人论坛一直关注ESG投资的几个维度:环境、社会,和治理。3月27日下午,中国ESG30人论坛邀请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CFAInstitute全球理事会理事于华、财新数据科技公司总经理傅杰在财新云会场组织了一场“ESG投资策略与系统风险探讨”为主题的讨论,现将讨论内容整理,以飨大家。

*本文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在本次云会场期间的观点整理而成。

首先,金融市场正面对油价大幅下跌、美股数次熔断等困境,ESG投资策略是否具有抗风险能力、能否获取超额回报率等内容均是热点探讨问题。

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最黑暗的时代,也是最美好的时代。”回顾近期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期货市场变化可知,ESG投资的表现的确相对出众。以“美好中国ESG100指数”为例,是中财绿金院以“沪港通”和”深港通”中流通交易的股票为样本,采用自主创新的ESG评估方法学计算并挑选了其中ESG表现前一百的成分股构建而成。“美好中国ESG100指数”的具体数据证实了ESG策略在近期的金融市场中能够获取超额报酬。

中财绿金院的研究发现,疫情期间,ESG指数的回撤相对较低,区间收益较高,整体波动率较低。对比各行业ESG投资策略与标杆指数的风险收益结果显示,大多数行业的ESG策略日收益胜率超50%。采用ESG优选和ESG加权两种方案分析均表明,大部分行业的ESG策略表现更好,尤其是消费领域的民营企业表现尤为显著。

那么,面对疫情、熔断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ESG投资策略的表现为何会相对出众?

ESG投资理念最早于2007年由高盛提出,主要指站在金融视角下,从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层面聚焦企业是否可持续发展。学术上,ESG通常被视为公司信用品质的衡量标准,ESG投资也就是进阶版的价值投资,通过ESG的软性指标深入了解企业发展可持续性。

系统性风险下,企业是否可持续发展显得更加关键。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无法存续,理论上投资者可以抛售对应证券。但是系统风险易导致市场恐慌情绪激增,投资者极可能出现过度反应,从而导致股票、指数等价值被低估。参照价值投资理论可知,随着系统性风险消失,企业价值理应回归合理估值。当前这段时间,财报难以衡量企业的真实品质,这个时候,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才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ESG表现好的公司抗风险能力高在学术界具有共识。2017年,顶尖期刊《The Journal of Finance》收录了ESG相关科研论文并发现:2008年金融海啸时,ESG表现好的公司对应财务表现好,违约概率低,风险也相对较低。另外,ESG可以识别公司的管理能力。ESG表现好,则可以证明公司管理能力较佳,而企业管理团队已经针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进行准备。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层面的突出表现能够有效抵御系统性风险,因而ESG可以作为识别管理团队能力的重要指标。

单纯从行业筛选来看,ESG投资也在抗风险能力上具备优势。巴菲特提出价值投资,但是持股的石油企业和航空企业纷纷爆雷。介于石油企业作为化石燃料的本质属性,ESG策略中的“负面筛选”条件对其会进行首要剔除。因而近期ESG策略在石油和航空部分投资比重较低,甚至为0,从而实现了规避系统性风险折损的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ESG同时能够有效评估债券风险。传统信用模型有三个维度,包括信用环境、信用能力、信用意愿,其中信用意愿非常主观。相比而言,ESG则可以被认为是信用品质衡量指标,如果一个企业关注可持续发展并有余力开展未来战略规划,它的管理能力就拥有长期高质量保障,所以ESG能够有效识别价值投资。中财绿金院自主开发的三优(ESG)信用模型,实证研究发现能更有效地预警债券的信用风险,证明ESG在信用模型是重要因子。

目前,国内已有很多投资者接受价值投资的理念,而ESG投资作为进阶版价值投资尤为值得关注,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具体而言,ESG投资在落地实践上存在一定壁垒,基础设施不完善,市场认知不足,投资者无法全面了解ESG的实质。ESG发展是经济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阶段,同时技术创新作为ESG的众多维度之一,也与消费升级、工业升级密切相关,具有极大发展空间。

互动问答环节

问题:

目前来说,ESG作为舶来品,有一百多个不同的维度,那么近期会有什么样的ESG维度和议题受到关注?在过去有许多ESG的趋势,比如环境的因素,医疗行业(如口罩),这些会不会受到关注?另外还有物流、远程办公,这样的趋势又包含了什么样的议题?最近,从公司内部管理的角度,还出现了比如复工和疫情管控。在近期疫情风险事件中,哪些议题会受到关注?在市场上的表现是否有所体现?

施懿宸:

正如道琼斯ESG指标体系从初期至今所进行的多方位修订,ESG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理论上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需求,而ESG作为一项社会需求也应顺应中国特色国情进行本土化处理。因此,ESG具有其在中国发展的先进性与必要性,但同时亟需一套符合中国特色国情的的本土化ESG指标体系。

国际标准化ESG指标体系具有适应性缺陷、中国本土化的ESG评估体系缺失,是目前诸多基金公司需要面对问题。举例而言,按照MSCI的ESG评级标准,国内大多数公司都在BB级及以下,无法满足准入门槛(平安公司作为中国ESG绩效突出的企业主体,在MSCI的标准体系里也仅为BBB),难以形成投资组合。

因此,市场需要一套可以细化、适合中国的ESG指标体系。S(Social)维度上,企业的“精准扶贫”情况应纳入衡量范畴;G(Governance)维度上,中国国企表现优质,但国际指标体系并不了解中国国情,因股东和管理人合一而在评级考量时有所顾虑。因而,中财绿金院一直在推广适合中国、同时容纳国际ESG指标理念的方法学,实现“1+1”的概念。

与此同时,疫情是一个极为有效的压力测试契机。 “企业在疫情防控上是否有所贡献”涉及公司的调度能力、社区影响,以及供应链管理,综合影响复工进度。员工层面,部分公司在疫情期间直接裁员减薪。相比之下,有些公司依然正常录用员工,对应的公司员工向心力高、满意度高、生产力水平也较高。ESG是一个“稳定的动态”,不可能在短期内产生剧变,但事件驱动同样是重要的因子和指标。因此,中财绿金院的ESG指标体系也同时将“公共卫生”等管理因素纳入衡量范畴,以完善面对诸如疫情的系统风险时,ESG整体评估系统的有效性。

问题:

在这次美股大跌中,有人认为,过去美国主动基金规模下降,被动投资规模上升,导致这次出现一些踩踏。国内也有ESG领域的主被动之分,去年市场发行的7-8只公募基金产品中,3-4只是主动型基金,投资绿色、新能源,其他是指数化产品。能展望一下主被动的发展吗?

施懿宸:

投资策略中有Alpha策略、Beta策略、Smart Beta策略等。被动投资主要追踪标准普尔在内的宽基指数,受本次事件影响,宽基指数大幅下跌,被动投资策略本身更是成为扩大影响规模的加速器,而主动策略则可以通过减低持仓的方式相对灵活操作。与此同时,主动策略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基金管理者的投资风格,若无自上而下的规范性流程制约,则极具主观性。相比之下,ESG投资较为特殊,本质上是介于主动与被动之间的投资风格。具体而言,ESG投资并非简单追踪宽基指数,而是将ESG理念纳入资产组合标的筛选过程,同时加入ESG因子相对主动地优化选股权重。因此,ESG投资避免了被动投资受制于宽基指数波动的缺点,兼具主动投资优点的同时,避免了出现主观性过强的局面。观察ESG指数可知,ESG投资表现相对较好,主要因为ESG筛选出的公司抗风险能力较强,能够在系统风险事件中脱颖而出。

首先,ESG指数投资策略中,定时定额投入资金、将成本平均化能够有效规避系统性风险。其次,要将ESG纳入投资因子。传统ESG基金直接通过筛选ESG绩效的方式,但是进阶版的ESG投资旨在将ESG纳入共同因子,并设置不同权重,即Smart Beta策略。个人观点认为,如果2020年国内社保可以在ESG投资上开第一枪,则会成为市场风向标,极可能为ESG产品体量带来大幅增长。综合而言,ESG投资可以抗风险,同时具有超额报酬,以及市场效益。

问题:

ESG信息披露侧重点不同,如何进行企业ESG横向比较和排名?

施懿宸:

ESG评级需要公信力,这也是国际上认可的ESG评级公司仅有五至六家的主要原因。市场上缺乏本土化ESG指标体系,同时很多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在公开网络获取的数据会涉及到合规问题。投资人无法直接针对ESG信息进行单个识别,因而必须要有一套包含本土特色、直接可用的评级体系。中财绿金院于2016年就开始进行相关研究,并自主开发IIGF ESG指标体系与方法学,力求拓展有关ESG投资理念的市场认知。ESG指标体系与数据库的发展也是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中财绿金院也致力于多方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希望能够将中国的特色ESG指标体系推广到国际社会。

【财新云会场 · ESG投资策略与系统风险探讨】详情请点击查看:http://video.caixin.com/2020-03-27/101534957.html


关于ESG30人

中国ESG30人论坛由财新智库联合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是国内首个ESG专业交流平台,旨在从政策建言、学术研究、行业实践、国际交流四个方面,推动 ESG 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更好地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投稿联系:

杜老师 kedu@caixin.com

合作联系:

乔女士 yingqiao@caixin.com

版面编辑:张陆念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