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ESG30 > 研究 > 正文

2019年中国发行绿债增33% 标准争议仍存

文 | 汪苏 财新智库研究员

日前,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和中债研发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债券市场2019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发行人在境内外市场共发行3862亿元人民币(558亿美元)的贴标绿色债券,较2018年增长了33%,规模继续位居全球第一。

《报告》还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市场的总余额为 9772亿元人民币(1400亿美元)。未来五年内,中国将有8655亿元人民币(124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到期,占目前绿色债券总余额的88%。未来几年国内市场通过绿色债券再融资的潜力巨大。

在经历疫情冲击后,4月绿债市场已经回暖。CBI中国区总经理邵欢在6月30日举办的2020中国责任投资论坛夏季峰会上表示,中国4月份的绿债发行比3月份增长了3倍以上。

不过,标准争议始终围绕着中国绿债发展。这也影响了中国绿债受国际投资人的认可程度(详见财新周刊:《绿色债券如何真的“绿”?》)。中国标准和国际标准在绿色项目定义、资金使用、信息披露方面有所不同。其中,一大争议是,不同于国际绿债指引聚焦减排和缓解气候变化,国内现行绿债标准将污染治理也作为核心导向。争议焦点是煤炭清洁利用。虽然这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却对减排帮助不大。国际多不认可将石化能源的清洁利用划入绿债支持范围。

根据《报告》,以《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绿债数据库方法论(2019版)》为筛选方法,同时符合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和中国国内定义的中国绿色债券规模为2168亿元人民币(313亿美元),只符合国内绿色定义的绿色债券规模为1694亿元人民币(245亿美元),占总数的43.9%。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中国绿债发行规模的增长几乎全部来自仅符合中国定义的绿债。

中国绿债发展还面临国内标准不统一问题。商道融绿董事长、中国ESG30人论坛专家郭沛源指出,国内金融债、公司债、债务融资工具遵循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企业债遵循发改委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国内两个标准从行文格式到内容都略有区别,有时候会使发行人无所适从。(详见财新网:新版绿债目录将促进国际接轨和国内融合)。

业内共识是,进一步厘清标准,对中国绿债下一步发展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2020年5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2020版目录”)。从目前反馈来看,业内人士给予了积极评价。

郭沛源认为,这是首次由三部委联合发布的绿债文件,将促进国内绿债市场融合;同时,目录中剔除了煤炭,将促进中国绿债市场与国际接轨。

邵欢认为,这代表国内绿色债券市场迎来了非常大的进展,也给国际投资人增强了投资信心。

她表示,很高兴看到这一版新目录剔除了煤炭。同时,新版目录增加了氢能、可持续农业、绿色消费金融,包括绿色服务和制造业,凸显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反映出中国在治理环境污染达到初步成效以后逐步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思路转变。

香港绿色金融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法国巴黎银行亚太区可持续资本市场主管黄超妮也在2020中国责任投资论坛夏季峰会上表示,国际投资人对“2020版目录”确实给予了非常正面的回应。

她表示,目前中国整个债券市场,包括绿债和非绿债,国际投资人持有非常少,据统计只有2%的中国债券有国际投资人的参与。新版目录为有兴趣的国际投资人节省了各方面的研究成本,以及资本流动成本。

业内人士也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

黄超妮认为,考虑到国情,标准与国际完全统一不太可能,但如果能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在气候变化方面有更进一步的说明,或者以气候变化为目标”,就能够更好地吸引国际投资人。欧美投资人主要以《巴黎协议》为目标来定投资策略。

她还表示,很多国际投资人,现在不仅仅停留在对项目本身的定义,还会看发行人整体的可持续表现;建议发行人注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方针和表现,这会直接影响到每一笔绿色债券承销的情况。

中国绿债发行的争议还包括,募集资金投向与绿色项目或资产无关的企业一般营运资金,信息披露不充分,第三方评估市场规范性有待提升,等等。中国绿色债券标准允许不超过50%的债券募集资金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而国际标准是不允许超过5%。目前,中国尚未修改这一规定。

郭沛源认为,“2020版目录”意义重大,值得期待。同时,他建议,“2020版目录”的一些细节,如油砂、大型水电、天然气、核等,国内外对其环境影响有不同看法,可以再细致研判优化。

关于ESG30人

中国ESG30人论坛由财新智库联合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是国内首个ESG专业交流平台,旨在从政策建言、学术研究、行业实践、国际交流四个方面,推动 ESG 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更好地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投稿联系:

杜老师 kedu@caixin.com

合作联系:

乔女士 yingqiao@cai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