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指数 > ESG30 > 正文

中国如何实现碳中和“跃迁”?专家称必须依靠科技和创新

2021年03月16日 17:35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中国无法走发达国家过去的道路,利用产业转移减碳,惟有依靠科技和创新,抓住新的产业革命机会,以创新驱动增长

文 | 夏英歌,财新智库实习助理研究员;汪苏,财新智库研究员

中国作为仍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如何用不到40年时间完成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巨大转轨?来自学家、政界和产业界的多位嘉宾表示,中国无法走发达国家过去的道路,惟有依靠科技和创新。

3月12日下午,中国ESG30人论坛两会专场——“碳中和下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以“财新云会场”方式线上召开,探讨如何以科技、商业创新和金融手段推动低碳发展和转型,找到中国经济新增长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作为政府代表团成员长期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并参与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等重要政策文件撰写,他表示,“30,60”目标的提出,并不是像国内一些人士认为的,更多是在外交上展现我们负责的大国形象,而是跟中国通过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为什么有底气在2020年内外部环境这么复杂的情况下去提气候变化新目标,很大程度也是因为我们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得非常好,装机量、发电量甚至是专利数,都是多年位列全球第一。”柴麒敏表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技术等领域,都具备了很强的实力。绿色金融发展也很快,短短时间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绿债发行国。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们并不仅仅是在讲气候变化,实际上我们是在讲国家未来的发展,要以科技和产业革命来实现创新增长。”柴麒敏说。

柴麒敏强调,中国无法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碳达峰道路。发达国家实现碳达峰、节能减碳,除了减排和能源多元化,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大量高排放制造业,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现阶段中国大比例调整第二产业占比是不可能的。中国经济要“脱碳”,必定要走不同于西方的道路,“需要我们依赖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硬的软的两方面都要有。”

他称,包括央企在内的很多企业,都在中国作出气候目标宣誓之后,面向“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达峰、减碳路线图,“他们不仅把碳达峰、碳中和看作企业发展的一种约束,还看作一个非常大的未来发展机遇。”中国从一个能源体系转到另一个能源体系,从原来高碳为特征的工业,转到低碳经济,意味着大量的机会。

这种转型实际上也具备着极高的社会效益。柴麒敏表示,2020年中国新能源领域的就业已经超过煤炭产业(370万人左右),达到436万左右。未来增长预期很大,可能到2025年、2030年,低碳领域就业就会翻番。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朱恒源的看法与柴麒敏不谋而合。朱恒源正是从产业范式变迁视角来看碳中和的重要意义。

他认为,所谓的气候变化问题,实际上是历史上工业革命的结果。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开启了煤炭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推动了石油和气的大规模使用,第三次信息革命又进一步推动了全球产业格局的变动,很多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新兴国家。目前从总量上讲,中国依然是碳排放的最大经济体,在30年间完成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紧,任务重。“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经验,抢先推动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社会经济范式转型。”这意味着社会能源结构、能源分配要发生根本变革,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都要随之改变。。

朱恒源以汽车为例表示,如果中国要发展到美国水平,汽车产量和消费量可能还要翻4倍,即使全部电动化,也要消耗大量的钢铁、塑料、化工。转向低碳,很重要的是用智能网联技术把大量利用率较低的耐用消费品转为共享资产。以共享技术加持电动汽车支撑起人们对于出行便利的生活需求,并尝试建立能源互联网,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助力实现低碳发展。利用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的技术经济和社会范式变迁机会,将最新的智能技术应用到不仅仅是能源领域,而且利用到生产行业和消费行业全维度,推动低碳消费的实现。

“我更愿意把‘30,60’这个目标看作是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的范式变迁的能源基础。如果中国能够利用现有优势,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抢先探索出这一基础,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产生巨大影响。”朱恒源说。

那么,作为科技和商业创新最重要的主体,企业如何看待和应对低碳转型?

华为公共及政府事务部副总裁璩静表示,华为每年都会将营收的15%左右投入到科技研发中,以推动依靠技术创新的低碳发展。华为的理念是“让科技和自然共生”,基于此理念,华为明确了四个发展方向,一是减少碳排放,二是加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三是促进循环经济,四是科技守护自然。

璩静表示,华为既是技术提供者,也是技术使用者。作为技术提供者,华为致力于减少产品的碳足迹并利用技术促进低碳发展。华为5G的设备、站点、网络三个层面的技术创新已经获得了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最佳促进气候行动移动创新奖”。数据中心是“能耗大户”,华为节能技术则可以帮助一个8MW数据中心节水44%、节电18%,制冷系统能耗下降40%至60%。在可再生能源使用方面,华为也在利用光伏技术和AI技术提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效率。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在全球的应用,累计贡献了1800亿度太阳能电力,相当于种植了2亿多棵树,或减少了1.08亿吨碳排放。

璩静介绍,作为技术的使用者,华为也致力于公司自身的绿色运营,所有园区都部署了智能方案,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持续优化照明、空调等设施。同时,华为将环保要求融入采购战略和采购业务全流程。2020年,华为将扩大供应商节能减排项目,牵引更多供应商开展碳排放数据统计、制定减排计划并实施减排项目,牵引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预计在2025年之前,完成针对TOP100供应商碳减排目标的设定。“我们不仅自己要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研发绿色产品,还要带动产业链伙伴一起为减碳低碳努力。”璩静表示,相信通过所有企业的努力,会有更多更好的低碳方案不断涌现,助力中国低碳发展之路。

在碳中和要求倒逼的能源变革中,化石能源行业首当其冲。鉴于“三桶油”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社会尤其关注其如何转型。

中国石化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部副总经理陈俊表示,“30,60”目标提出后,中国石化就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等单位联合启动了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研究项目。

他介绍,中国石化近年来在绿色低碳方面已经展开了很多实践与探索。通过效能提升等措施,2020年中国石化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了7.2%。同时,中国石化在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产业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新建燃气产能已超过200亿立方;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全国最大的氢气生产、利用企业,拥有完整的氢能生产链。中国石化也积极参与中国碳市场建设,强化碳资产管理,积极参与国内碳排放权的交易试点。

陈俊表示,未来中国石化将持续推进绿色洁净低碳发展,包括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推进传统业务低碳化转型、推进用能结构低碳化、加快布局新能源、深度推进脱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进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试点示范、积极参与甲烷管控等。

陈俊也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实现长期碳中和综合目标需要突破性的低碳、脱碳技术创新作为支撑,并以此类技术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外界尤其关注中国石化在氢能方面的布局。中国石化已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布局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不过加氢站目前还无法实现盈利。陈俊坦承,加氢站属于超前规划范畴,亏损只是暂时现象。他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从规划、立项、审批运营监管等相关制度层面提供稳定政策支持,并提前布局氢能的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国家级示范基地的建设;鼓励围绕氢能发展,推进全面创新。目前从中国石化来看,氢能发展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包括核心技术、关键材料等,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突破。

很明显,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一条主线。

3月15日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再次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柴麒敏认为,“十四五”至关重要,必须开好局。尤其是,要警惕形成新的“搁浅资产”。重化工业生产设施的寿命一般在30年到50年,如果未来政策强度持续加大,向碳中和转轨,则平均每年中国碳排放要下降3亿-5亿吨,若这些设施提前淘汰,会影响投资回报,甚至可能形成很大范围的坏账。

同时,在设计政策时,也需要考虑产业升级带来的社会公正转型问题。在此过程中,有受益者,也有受到负面影响的群体。“要从就业保障出发,对产业转型做一些支持,比如借鉴欧盟设立的公平转型基金,建立社会安全网。”

“最终要实现这次‘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当中所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柴麒敏说。

关于ESG30人

中国ESG30人论坛由财新智库联合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是国内首家成立并深具影响力的ESG智库专家网络和会商组织,旨在从政策建言、学术研究、行业实践、国际交流四个方面,推动 ESG 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更好地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投稿联系:

杜老师 kedu@caixin.com

合作联系:

乔女士 yingqiao@caixin.com

版面编辑:张陆念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