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ESG30 > 研究 > 正文

中国ESG发展现状及待解关键问题

文 | 张博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执行副院长、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与社会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ESG30人论坛专家

ESG投资是在投资决策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因素的一种投资理念,相关理念还包括责任投资、社会责任投资、影响力投资、可持续投资等。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首次提出了ESG概念;2006年,联合国成立了责任投资原则组织,在其大力推动下,ESG投资理念逐步形成。2015年9月,全球193个会员国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进一步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涉及17项领域169个具体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2015年到2030年间,以综合方式彻底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自此,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投资机构将ESG概念不断深化,积极探索和实践ESG投资,ESG投资已经成为全球监管机构以及市场各方普遍认可和共同关注的议题,并已逐渐发展完善成为一套关注企业责任、社会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理念和评价标准。

国家对绿色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先后出台或更新了多项重要相关政策,如《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2016年)、《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2020年)、《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等。尤其是今年,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速推动了ESG投资的发展。“双碳”政策聚焦气候风险,使得ESG中的环境(Environmental)将在未来长时间受到市场关注;共同富裕政策侧重分配与公平,促使全社会群体更重视社会责任(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识别投资机会与风险控制,贡献超额收益。在“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监管支持以及海外资金方要求、市场需求的共同驱动下,ESG投资近年来快速发展。

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GSIA)的可持续投资报告显示,2020年初全球主要地区(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可持续投资管理资产高达35.3万亿美元,占全球管理总资产的35.9%。尤其是过去两年内增长了15%。2012年初至2020年初年复合增速13.02%,远超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整体增速(6.01%)。2014年-2020年,全球可持续投资规模获得了迅猛发展,欧洲作为全球低碳转型的先驱,一直是ESG投资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但随着美国市场的蓬勃发展,欧洲投资规模占比逐步下降,位列全球第二,美国后来居上,占比攀至最高。其次,日本、加拿大、大洋洲地区在可持续投资市场上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

根据晨星统计,截至2021年二季度,全球五个主要市场的可持续投资基金总额达2.24万亿美元,基金数量达到4929只。并且,在全球疫情冲击之下,可持续投资基金规模未受影响,相比于2020年二季度,可持续投资基金规模翻倍,增速达111%。其中,日本、亚洲其他地区、加拿大可持续投资基金规模增速最快。

PRI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负责任投资者网络,致力于发展更可持续的全球金融体系并在投资领域落实六项负责任投资原则,因此其签署机构数目及其管理资产规模可以反映出全球ESG意识水平及未来发展趋势。据统计,截至2020年3月,已经有3038家机构签署了PRI,签署机构所管理资产规模达103.4万亿美元。至2021年上半年,有60家中国本土机构加入PRI,包括14家服务提供商,43家资产管理者和3家资产所有者(双湖资本、平安保险和泰康保险)。2018年以来,成为PRI签署方的中国机构数目获得显著增长,特别是资产管理人的数量自2018年15家增长至43家。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只有三家资产所有者加入PRI,远低于全球资产所有者签署机构占比(超17%)。资产所有者与ESG长期投资理念完全契合,理应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当前中国的机构资金方已经逐步意识到ESG的投资理念,但在ESG投资的参与度仍然较低,与全球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

国内目前总体来看,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绿债规模1.16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21年6月底,国内市场累计发行银行理财产品74只,累计发行达467亿元;截至2021年6月,ESG主题类公募基金产品发行超过120只,规模达到2337亿元。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PRI签署,还是资管规模,中国占全球的比例都极小。但是近两年,ESG投资增长迅猛,中国资本市场从逐渐接受ESG投资理念到开始探索将ESG 因素融入投研流程,对ESG的关注程度日益提升。相较于欧美具备的先发优势,目前中国ESG投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市场的整体容量预示着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尤其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ESG发展驶入快车道。

目前国内ESG发展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目前国内尚未对ESG基金做出明确定义,缺乏官方ESG资管产品的标准。

国内公募市场上的ESG基金以广义的ESG主题投资为主,真正在其投资策略中明确包含ESG评价标准的基金较少,意味着真正运用ESG筛选、整合、股东参与等专业策略的基金屈指可数,相关的投研评估方法和工具也尚不成熟。在ESG发展初期,不少资管机构简单地以负面筛选策略进行责任投资;在未来,随着ESG可持续理念的普及,ESG投资实践的增长,会有越来越多的资管机构采用ESG整合策略,系统化地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要素纳入传统财务和估值分析过程。

基于全球主要市场的可持续投资产品披露要求对比,我们发现,对比各国家或地区对ESG基金的定义,中国香港证监会对ESG基金的定义最为严格,中国香港证监会认为某些基金虽包含ESG因素,但若ESG因素不是基金的核心投资目标或投资策略,则不属于ESG基金。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对于可持续基金的定义较为相近,均聚焦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等要素。内地仅给出绿色投资定义,未就可持续投资予以界定。对比各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投资披露政策,欧盟发布的《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最为详尽,要求从实体和产品层面进行披露,同时规定了合同、网站、定期披露等披露方式或节点。从可持续投资披露信息的要求来看,各国均聚焦可持续投资相关的投资目标、投资策略、投资方法,欧盟和香港的法案分别提出须披露可持续投资带来的风险,其中欧盟发布的《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将其界定为主要不利影响。欧盟、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相关法案分别提出须披露相关投资原则及基准。

在ESG投资发展路径中,监管法规的完善及引导起到十分重要的“自上而下”推动作用。考虑到是国ESG投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ESG资管产品以概念为主,缺乏官方ESG资管产品的标准,目前更应注重的是ESG底层数据和评估方法的探索、策略研发以及超额收益的实现,从而带来ESG理念的广泛普及,促进资金流入,形成正面循环促进ESG投资的发展。借鉴欧洲的经验,是在ESG或可持续投资发展在一定阶段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基金定义和披露要求。在此之前监管机构不过度关注ESG基金或产品的定义,而是致力于完善公司层面ESG信息披露,为ESG生态体系夯实基础。

二、国内上市公司暂无统一ESG信息披露标准,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质量较差。

ESG底层信息的披露是ESG投资的前提条件,数据作为ESG行业的关键基础设施, 对ESG在学术方面的有效性研究以及在行业的投资应用意义重大。中国目前尚没有颁布整合的ESG相关法律文件,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两个方面出台相关法规。并且,证监会、沪深交易所对公司ESG信息披露的监管文件仍处于以自愿披露为主的阶段,并没有对格式规范、指标体系、操作步骤等具体内容作详细、可参考的披露标准说明,进而造成企业披露形式多样,缺少量化、信息结构化难度大,ESG关键议题的数据可靠性低,整体可比性差。在缺乏监管规范和披露方信息公允度不足的情况下,ESG的数据披露出现 “多定性描述,少定量指标,多正面报道,少负面问题”的情况,负面问题往往不会及时在信息披露中出现,相关数据滞后性严重。

监管机构应尽快出台完整的ESG报告披露规则以提升上市公司披露数据的质量。采用强制披露更为有效,以此为ESG底层数据的架构以及ESG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基准和保障。可参考香港交易所、纳斯达克等交易所的成功经验,颁布独立、完整的ESG信息披露规则,并且提供详细的ESG披露指南。

三、上市公司ESG评级相关性不高,难以有效指导投资实践。

ESG评价体系则是ESG投资应用的基础。国外ESG评级提供商主要包含明晟(MSCI)、路孚特(Refinitiv)、富时罗素(FTSE Russell)等。国内也涌现了一批第三方服务商,包含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市场机构等,着力构建中国市场ESG指标体系。国内ESG评级提供商包含万得、华证、商道融绿、润灵、中证、妙盈等。我们研究团队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国内外几家ESG评级机构对同一家上市公司的ESG评分相关性不高,难以有效反映企业的真实ESG绩效表现。由于上市公司ESG相关信息难以获取,信息不完整或可信度不高,跨资产类别的数据不一致,缺乏规范的ESG信息披露准则等,支撑ESG评价体系的数据基础薄弱;另一方面,部分ESG信息呈现高度的动态化、非结构化,对该类数据的收集与应用存在较大的技术难点;自然而然地,建立完善的ESG评价体系也需要较高的维护成本。以上因素,对提升境内市场的ESG评分或评级体系覆盖率和评分一致性也构成了挑战。

基于当前中国处于ESG发展初级阶段的现状,一方面,ESG评价体系不能照搬海外,须符合中国本土资本市场的特点,注重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培育和发展具有权威性的国内ESG评级机构,充分利用AI、卫星技术对另类数据进行挖掘、结构化处理和分析,将有助于ESG投资实践;另一方面,一部分机构结合ESG评级所提供的信息与其对行业和公司的深刻理解,将ESG因素作为投资分析框架中的加减项影响投资决策,也成为高效利用ESG评级信息的方式。随着ESG理念的发展和实践机构的增加,可以预见自建ESG评价体系或是未来发展趋势。

四、ESG生态建设需要监管、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助力。

国内以保险为代表的部分资金方已经开始在ESG投资领域有所行动,但是国内社保基金还在密切关注ESG投资阶段,尚未予以实施,参与度较低,从政策层面引导主权基金、养老金等为代表的长期资金尽快纳入ESG原则,可以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提升ESG投资的市场占比。

ESG投资发展离不开监管、业界和学界的多方共同驱动和互推,以及技术、金融科技等手段的助力。政府监管部门应稳步推进上市公司ESG信息的强制披露;资产管理机构亟需建设长期投资能力、大数据和高级分析能力,打造行业领先的ESG投资能力;同时国内第三方数据提供商已经在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产品化上展开多样探索,未来应进一步完善专业知识与算法模型,助力ESG在实证研究和业界实践的发展。

最后,对我们学术界来说,应该大力培养ESG各个方面的专业金融人才,加强关于ESG的系统性教育和培训,提升ESG高质量经理和ESG评级方法专业研究人员的供应,充实学术实证研究与业界实践的发展,为ESG发展提供坚实的研究支持,提高ESG投资的效率。

本文收录于财新智库《2021中国ESG发展白皮书》。点击获取报告全文。

关于ESG30人

中国ESG30人论坛由财新智库联合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是国内首家成立并深具影响力的ESG智库网络和专业行业交流平台,旨在从政策建言、学术研究、行业实践、国际交流四个方面,推动中国ESG发展,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投稿联系:

杜老师 kedu@caixin.com

合作联系:

乔女士 yingqiao@cai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