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ESG30 > 研究 > 正文

低碳转型如何影响消费升级

文 | 梁昊,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绿色金融研究中心负责人,星展银行讲座教授;王嘉伦,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硕士生

低碳消费和消费升级的背景

今年的618购物节已经落下帷幕,据统计,今年618购物节全网销售额持续增长至5784.8亿元,同比增长26.5%。即便以疫情前的2019年为参照,2019年-2021年的618购物节全网销售额仍维持了22%的年复合增长率。2021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高出全国同期GDP增速10个百分点,消费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消费规模的高速增长同时,中国消费结构也逐渐改善。市场层面上,以钟薛高、奈雪的茶、良品铺子、完美日记等代表的“新国货”品牌逐渐崛起。这些品牌凭借精美的设计、优秀的品质和较高的性价深受消费者青睐,其背后的品牌故事也得到了资本市场认可,众多品牌获得融资并成功上市。但在增长的数据之下则是“隐形”的环境成本。以钟薛高为例,相比于传统雪糕,其对于冷链的要求更加苛刻。每网购一箱雪糕需要至少1公斤的干冰,物流成本在40元以上,还有更多的碳排放则以雪糕及干冰生产过程中的电力消耗、包装材料生产过程中和冷链物流的资源消耗的形式产生。此外,新式茶饮外卖中使用的一次性保温袋、过度包装的网红零食、生鲜电商所需的冷链运输等都会在产业链中产生大量碳足迹。

在政策层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将绿色消费列为消费升级的发展方向之一。一方面是市场中消费升级持续升温,另一方面是国家对于消费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的中长期宏观指引,如何在消费升级与低碳消费之间取得平衡,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实现绿色可持续增长的重要议题。本文中,我们将从消费者、投资者和产业链三个维度讨论低碳背景下消费赛道的未来发展,希望为行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消费者低碳消费意识的萌芽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负责任消费和生产”列为第12个“持续发展目标”,旨在支持发展中国家在2030年前转向可持续的消费模式。近些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和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全社会绿色消费的意识逐年提升。据生态环境部《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近9成受访者认为绿色消费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相比2019年提升约15%,经常践行绿色消费的受访者占总数4成左右。该报告中对绿色消费的定义为自备购物袋、不使用一次性餐具、闲置物品回收利用等,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消费行为,理解容易且可操作性较强,主要目的是减少废弃物,不涉及对绿色属性的深层判断。我们将这一阶段的消费行为称为绿色消费1.0,其局限在于其覆盖面较窄,仅包含《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中规定的内容,对于新出现的消费现象缺乏指引,无法跟上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认为应尽快推进绿色消费2.0:“低碳负责任消费”的理念,即消费者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基本前提下,有意识地选择较低碳排放的消费行为。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普通消费者低碳消费知识储备不足,往往无法对自身消费行为的环境影响和碳排放作出准确的认识,同时,电商平台的营销补贴也导致了大量的过度消费,这些因素加大了普及“低碳负责任消费”理念的难度。根据能源基金会《家庭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行为研究(2020)》中对全国3500名受访者的研究,47%的公众表示听说过低碳消费,43%表示相信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有利于碳减排,但只有3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可以分辨低碳商品同时,64%的受访者表示对低碳消费行为存在辨识困难,47%的受访者对低碳消费的作用存疑。

缺乏简单直观的碳足迹量化方法是导致消费者无法有效判断消费是否低碳,甚至对低碳消费效果存疑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低碳消费对于中国经济整体绿色转型意义重大。以消费升级的主战场电商平台为例,2020年全国电商平台排放约为68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虽仅占当年全国排放量的0.7%,但增速惊人。电商行业碳排放量在2016年到2020年期间增幅达到105%,而同期全国碳排放增幅仅为6%,增速是全国水平的18倍。在能源钢铁等传统高排放行业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电商行业若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减排措施,到2025年,电商行业整体碳排放将达到1.16亿吨,占到“十四五”期间中国碳排放增量的25%。部分消费升级场景的排放强度更是令人瞠目。以生鲜电商为例,在一二线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中,年轻消费者往往不能像父辈一样花时间去市场亲自选购生鲜产品,而生鲜电商依靠其便利性和补贴政策,解决了消费者痛点。2019年,全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达到2796亿元,预计2021年将达到5640亿元。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等企业也相继赴美上市。但正如上文提到的,在获取便利的同时,消费者往往不能意识到“便利带来的环境代价”。能源基金会和碳阻迹通过测算显示,每单网购大闸蟹和车厘子等生鲜产品会产生几乎与商品等重的二氧化碳排放。消费升级产业链产生的碳排放已成为政府、企业、消费者和投资人都无法忽视的问题,低碳负责任消费理念的推广刻不容缓。

但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消费者低碳消费意识正在萌芽。青岛、衢州和四川等地政府已经开始尝试建立个人碳账户,鼓励低碳的生活方式。2020年,蚂蚁森林参与者已达到5.5亿,共种下2亿多棵树。为蚂蚁森林提供低碳场景开发支持的初创企业碳阻迹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个人碳足迹测算功能。该公司近期获得了以高瓴资本和经纬创投等国际机构投资,从侧面验证了投资者对低碳消费发展趋势的认可。相信在随着消费者低碳消费意识的提升和相关碳足迹测算工具的成熟,消费者将更加主动地选择低碳的消费模式。

ESG因素对于消费赛道投资的整合

目前,中国人均碳排放和居民消费占碳排放比重仍大幅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消费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不到五成,而全球平均水平为72%,居民消费对社会整体能源消费和排放影响显著,如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未来中国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将持续增长。

与能源钢铁等传统高碳排放行业相比,消费升级赛道企业几乎不涉及范围一温室气体排放(即不是明显的高碳排放企业),而一级市场投资人在进入该赛道时,由于其缺乏环境相关专业背景,几乎不会对范围二和范围三排放带来的ESG风险予以关注,这也导致了消费赛道中大量存在“隐形”高碳排放企业。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推动消费低碳转型具有强烈的政治意愿,生态环境部已经开展《中国消费方式转型和低碳社会建设的对策与途径研究》等相关研究,未来,中国极有可能出台低碳消费相关政策以及市场化机制,配合个人碳账户的推广,将有可能对消费行业内的企业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长期投资者也应尽早将消费升级赛道中潜在的ESG风险整合入投资决策中,更精确地评估企业的价值。我们在下表中列出了一些可能影响已经上市的消费升级企业估值的潜在ESG风险因子,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在环境风险层面,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开展和“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的推进,中国碳价将长期持续走高,并将最终传导至生产成本中。此外,迫于来自竞争者、消费者、投资者、监管等利益相关方的压力,一些企业可能承诺未来实现价值链碳中和以获取竞争优势,最终可能对企业财务指标造成一定影响。在社会风险方面,随着消费者低碳负责任消费意识的提高,消费者更倾向于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选择低碳足迹的产品,最终限制高碳足迹消费品牌的增长潜力。在公司治理方面,一方面,随着市场中责任投资者规模的扩大,未来将可能有更多的负责任投资者进入企业董事会,并推动ESG转型;另一方面,责任投资者可能坚持甚至退出高碳足迹品牌,这也将对其他财务投资者造成一定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的产业链传导

客户企业也可以通过产业链影响上游供应商企业的环境与社会责任行为。新加坡管理大学梁昊教授等发表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客户(Socially responsible corporate customers)》中,通过研究全球超过5万对供应商和企业客户间的ESG关联的发现,企业的社会和环境责任可以从产业链终端的企业客户传导至上游供应商,最终导致供应商和企业客户的估值水平与运营效率的提升。企业客户对供应商的话语权越强,产业链中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传导就越明显。

以过度包装的问题突出的快递行业为例,其2017年产生的包装废弃物达到780万吨,而整体回收率只有约20%,远低于欧洲国家超过50%的回收水平。菜鸟网络成立于2013年,是依托于阿里巴巴生态系统的物流科技服务平台,主要业务是通过整合上游物流企业运力并为电商卖家提供物流基础设施。为解快递业过度包装的问题,菜鸟网络早在2016年就与上游快递公司合作发起菜鸟绿色行动,在全行业推广电子面单,推动行业绿色升级。在2017年,菜鸟、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发起,联合中通、圆通、申通、百世、韵达等快递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中国首个物流环保公益基金——菜鸟绿色联盟公益基金。通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菜鸟及其物流服务供应商可以更高效的规划物流路线、提升空间利用率、减少过度包装产生的物料浪费。过去五年间,菜鸟网络电子运单到使用量达到了1000亿张,相较于传统的五联式快递面单节约超过4000亿张纸。仅2020年,菜鸟的智能装箱算法就为5.3亿个包裹瘦身。菜鸟还通过布置在菜鸟驿站的回收站提升纸箱的回收率,培养消费者的低碳意识,降低行业碳足迹。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临近,制定自身碳中和计划的头部企业数量将大幅增加,而这些头部企业也将通过环境与社会责任在产业链中的传导,推动供应商低碳转型,最终逐步降低自身的范围三碳排放。产业链上游企业如不能积极提升自身环境与社会责任水平,则有可能被排除在客户企业的产业链体系之外,对公司业绩造成影响。

结语

发展低碳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目标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并不矛盾。对于消费者,我们并不倡导清教徒式的“低欲望”生活,这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低碳消费应该是是在充分了解消费活动的环境影响后,做出的理性且负责任的消费决定。低碳消费不仅能直接降低消费活动的碳排放,更能在需求端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低碳转型。对于投资者,将ESG风险因子纳入消费升级相关投资决策,一方面可以辅助投资人分析并发现企业“隐形”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外部促使企业低碳转型。对于企业,领先的头部企业可以通过产业链传递自身的社会与环境责任,助力自身达成碳中和目标;对于上游供应商,相关企业可以提早布局,适应企业客户不断提高的ESG要求。不管是对于消费者、投资者还是企业,消费升级与“碳中和”的结合都将为整个行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关于ESG30人

中国ESG30人论坛由财新智库联合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是国内首家成立并深具影响力的ESG智库网络和专业行业交流平台,旨在从政策建言、学术研究、行业实践、国际交流四个方面,推动中国ESG发展,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投稿联系:

杜老师 kedu@caixin.com

合作联系:

乔女士 yingqiao@cai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