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ESG30 > 研究 > 正文

背水一战:中国电力求解碳中和能源转型的两难之题

文 | 财新智库

引言

在全球气候行动的浪潮中,中国正以其独特的能源转型路径,引领着一场深刻的电力体系变革。电力行业作为降碳减排的最核心和最基础的关键行业,其碳排放水平直接影响着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减排努力。面对煤炭在中国碳排放中占比高达75%,且电力生产占碳排放总量的45%这一现实,中国的能源转型任务显得尤为艰巨。中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进一步确定了实现能源双碳目标的长远之路。

作为全球工业和电力大国,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球的1/3,发电量全球占比高达30%,超过排名第2至第5名国家的总和。这一地位意味着中国的电力需求不会在短期内下降,反而会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上升。因此,中国电力行业的绿色转型不仅关乎国内的可持续发展,更在全球气候治理和能源市场的走向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展现了其在全球气候行动中的领导力。通过一系列政策创新和技术突破,中国电力行业正逐步从传统的煤炭依赖向清洁能源转型,这一转变不仅关乎能源安全,更关系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中国的电力转型变革是多维度的,在技术选择、供应运行、价格机制等多方面来平衡,形成更环境友好的供电结构,又要保障高增长的用电量,解决“多”与“好”的取舍。在供给端,中国正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动电力结构的绿色转型。在消费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推广电动汽车等措施,电力消费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中国在特高压输电技术、智能电网建设等方面的创新,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实践经验。

然而,这场革命并非没有挑战。中国电力行业在追求碳中和目标的同时,还需应对能源安全、经济成本、技术成熟度等多方面的考验。如何在保障能源供应稳定的前提下,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中国电力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财新智库的“资源禀赋-政策目标-政策工具”的分析框架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全球碳中和政策及行动观察),中国电力行业的转型路径可以概括为:首先,认识到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资源禀赋对电力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构成的挑战;其次,明确政策目标,即通过顶层设计,设定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具体时间节点和阶段性目标;最后,运用政策工具,包括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市场机制改革等,以促进电力行业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的转型,实现能源安全、经济结构优化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多赢局面。积极在新的供需平衡中找到转型之路,跳出“环保压力下的低增长陷阱”。

资源视角:电力行业是中国最大的碳排放部门

“富煤缺油少气”是中国能源资源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对中国的能源政策、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策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电力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构成了显著的挑战和机遇。

据统计,中国的煤炭资源储量超过2000亿吨,是全球煤炭储量丰富的国家之一;而石油可采资源量仅约300亿吨,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仅约50亿吨,这一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会作为我国能源体系的支柱,其丰富的储量和长期占据一次能源消费的主要地位,为我国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供应保障。

从能源结构来看,煤炭在中国的能源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据统计,煤炭在我国碳排放中占比高达75%,煤炭消费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56%,而发电用煤又占全国煤炭总消费的比重超过一半,因此,煤电占据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5%。近年来,煤电以接近50%的装机容量,60%的发电量支撑着国家电力安全。尽管我国煤电行业在节能降耗、碳减排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实际上,电力行业仍是中国最大的碳排放部门。电力行业对于双碳目标达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的电力需求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而持续攀升。作为全球工业和电力大国,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1/3,发电量全球占比高达30%,超过排名第2至第5名国家的总和。这一地位意味着我国电力需求不会在短期内下降,反而会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上升。因此,我国电力行业的绿色转型不仅关乎国内的可持续发展,更在全球气候治理和能源市场的走向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因此,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也意味着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需要面对如何减少煤炭消费、提高清洁能源比重的挑战,“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会是中国能源战略规划的重要出发点。

双碳驱动:中国电力行业的政策布局

顶层设计:3060目标意味着中国能源结构必须转型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宏伟蓝图中,顶层设计为电力行业提供了转型的方向和路径。电力行业作为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国政府通过制定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为电力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2021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2025年、2030年、2060年为期,分别设定了碳中和各阶段的主要目标。这些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电力行业在实现双碳目标中扮演角色的高度重视和坚定信心。

2025年目标:到2025年,中国将努力提升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至20%。电力行业将通过淘汰落后燃煤发电能力和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贡献。同时,电力行业将致力于提高能效和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以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显著下降。

2030年目标:到2030年,中国将力争实现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这将标志着中国在碳达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电力行业将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和加快清洁能源技术的并网与消纳,为实现这一目标发挥关键作用。

2060年目标:到2060年,中国将努力实现碳中和,届时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预计将达到80%以上。电力行业将通过全面转型为清洁能源结构,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决定性贡献。

 

政策矩阵:央地及多部门政策交织

政府在《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出的“碳达峰十大行动”,构建了一个全面的策略框架,覆盖了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等多个领域,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措施实现碳排放的达峰。其中,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作为第一个行动,凸显了能源行业在实现碳达峰目标中的核心地位,电力作为能源行业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转型对于整个能源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进一步地,中国政府在推动电力行业低碳转型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广泛行动得到地方政府和部门政策的矩阵式支持。根据零碳行动数据库的统计,自2021年以来,与电力行业相关的政策数量达到100项。这一数字反映出中国政府在电力行业推动低碳转型的决心和力度。

 

政策矩阵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的积极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地方性政策,推动本地区的能源结构调整和低碳发展。此外,不同政府部门根据自身职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涵盖了能源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建设、碳交易等多个方面,体现了跨部门的广泛合作。

在众多政府部门中,发改委与能源局是政策制定的核心机构。在上述100项政策中,发改委参与的有60项,能源局相关的有27项。

此外,电力行业相关的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出现了明显的层级性。以发改委发布的政策为例,国家发改委相关的14项,省级的38项,城市级的8项。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机制,确保了政策的连贯性与有效性,为电力碳中和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

 

这种从中央到地方、跨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了一个多维度、跨领域的政策支持体系,为电力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和保障。通过这种矩阵式的策略部署,中国政府展现了其在推动电力行业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方面的系统性思考和综合治理能力。

行动与成效:电力行业双碳优化成果突出

过去20年我国能源低碳转型持续推进,电力碳排放强度已有大幅下降。根据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测算,2022年,我国电力行业平均碳排放强度为523克/千瓦时,自2001年以来,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280克/千瓦时,累计下降了35%。

可以说,中国的电力行业在过去20年取得了非常突出的双碳优化成果。

 

电力供给端:效率提升与结构优化的双重贡献

中国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量显著下降,这一成就主要归功于煤电效率的显著提升和发电结构的持续改善。据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的详细测算,从2001年到2022年,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的累计降幅中,有51%的贡献来自于火力发电煤耗的降低,即每千瓦时碳排放强度减少了144克。同时,火力发电量在全国总发电量中所占比重的下降,也贡献了碳排放强度降低的49%,即每千瓦时减少了136克。

2001-2012:煤基能源效率提升是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力

将时间线拉直来看,2012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此之前,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主要得益于煤基能源效率的提升,其贡献率高达84%。这一时期,通过技术革新和系统优化,传统的煤电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统计,从2005年的基准年起,2006年至2021年通过降低供电煤耗,中国电力行业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约89亿吨,对电力部门碳减排的贡献度达到了41%,有效控制了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在清洁能源利用方面,截至2021年底,中国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电机组约为10.3亿千瓦,占全国煤电总装机容量的93%。

我国在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的研发和制造方面已取得显著成就,主要参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发电能效最高、在建单机容量最大的燃煤机组,供电煤耗最低降至260克/千瓦时以下。此外,百万千瓦空冷发电机组、二次再热技术、大型循环流化床发电等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21年底,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国内首座大型二氧化碳循环发电试验机组完成72小时试运行,额定功率达到5000千瓦,成为世界容量最大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机组。这一成就不仅提升了火力发电效率,还为调峰电源和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持。

随着建设应用先进煤电技术、关停淘汰落后煤电机组,我国煤电结构不断优化,大容量、高参数、低排放的高效煤电机组比重持续提升。当前,我国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先进煤电机组超过860台,在全国煤电总装机中占比接近60%,常规煤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

总体来看,我国在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及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将为我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13-2022:能源结构优化转变为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力

2012年以后,清洁能源的崛起成为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2013-2022年,能源结构调整在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中贡献率达到了74%。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深化,以及清洁能源在电力行业中日益增长的重要性。

过去十年,我国清洁能源在电力行业中的规模化发展,逐渐成为能源低碳转型的主力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核电、水电等清洁能源发电技术的成熟,清洁能源在电力供应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在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量方面均居世界首位,具体来说:

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23年底,达到6.1亿千瓦。

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连续14年稳居世界首位,截至2023年底,达到4.41亿千瓦。

水电装机容量连续17年稳居世界首位,截至2023年底,达到4.22亿千瓦。

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到2023年底,累计达到4414万千瓦。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在非化石能源领域的装机容量已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成为全球领先的绿色能源生产国。

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国发电装机容量累计达到29.2亿千瓦,在这一总量中,火力发电装机容量为13.9亿千瓦,其在全国总装机容量中的占比已下降至48%,煤电装机容量为11.6亿千瓦,占发电装机总量的比重首次降至40%以下;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占总装机容量比重首次突破50%。中电联预测到2024年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将达到18.6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上升至57%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年至2023年的12年间,中国火力发电装机容量的占比从71%锐减至48%,累计大幅下滑24个百分点,年均降幅达2个百分点。这一变革反映出中国正大步朝着清洁低碳的能源结构转型,积极调整优化电力供给侧结构。中国的电力结构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向着更加清洁、低碳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不仅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环境保护,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步骤。

 
 

电力需求端:产业结构升级,带动能源消费升级

中国在电力需求端的变革体现了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和能源消费的优化。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低碳化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单位GDP电耗的下降尤为突出,共计减少了18%。这一降幅不仅彰显了能源效率的提升,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积极变化。

 

从2013年到2023年,中国的电力消费情况及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电力消费总量的增长、电力消费结构的优化、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调节能力需求的增加以及新兴产业用电量的增长。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了9.2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连续11年保持增长;第二产业电力消费占比从74%下降到66%,而第三产业占比从12%提升到18%,居民生活用电从13%提升到15%。

 

第二产业中高耗能行业占比下降,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占比上升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能源消费格局正在经历显著的转型。特别是第二产业,包括传统高耗能行业和新兴的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其能源需求的变化尤为引人注目。

2023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达到9.2万亿千瓦时,工业用电量以5.98万亿千瓦时的规模占据了总用电量的三分之二左右。这一数据凸显了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国家能源消费中的核心地位。制造业用电量高达4.56万亿千瓦时,占工业用电量的绝大部分,超过四分之三,显示了制造业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也反映了其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在制造业内部,化工、建材、黑色金属冶炼和有色金属冶炼等四大高载能行业的用电量合计达到2.43万亿千瓦时,占制造业用电量的53%,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6%,表明这些行业在能源消费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这些高载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占比正在逐步下降。

与此同时,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的用电量在2023年达到了1.02万亿千瓦时,占制造业用电量的22%,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占比超过了十分之一。这一增长趋势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高技术产业正在成为新的能源消费增长点。

 

实际上,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用电量增长迅猛,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922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其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6.5%和12.2%。2023年,在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领域,全年用电量同比增长达到11.3%,这一增速超过了制造业整体增长水平的3.9个百分点,显示出这些行业的强劲增长势头。特别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其用电量的增速尤为突出,各季度的同比增速及两年平均增速均超过了20%,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制造业中的领先地位。此外,新能源整车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的用电量同比增长39%和77%,显示这两个新中国名片的进一步蓬勃发展。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带动用电量提升

电力消费的增长正反映出经济结构的深刻转型,尤其是在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如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AI)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正在成为推动用电量增长的新引擎。数据中心作为这些技术的核心基础设施,其用电量正受到算力需求增长、芯片功耗以及数据中心能效等因素的显著影响。据2022年数据显示,中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达到了2700亿千瓦时,同比增速高达25%,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1%。华泰证券的预测显示,到2030年,中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将超过9500亿千瓦时,这一数字将是2022年用电量的3.5倍,预示着数据中心作为能耗大户的增长潜力。

第三产业的用电量增长趋势不仅快速,而且稳定。2023年,第三产业用电量达到了1.6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2%,这一增长率较之前几年有所提升,显示出服务业经济运行的稳步恢复态势。各季度的用电量增速呈现出逐季上升的趋势,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业比重提升的大背景相吻合。

总结来看,第三产业的用电量增长揭示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动态。随着中国经济向更加服务化、信息化和高技术化的方向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

城乡居民生活用能改善,用电量持续提升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用电量呈现出显著提升的趋势。这一现象得益于多项政策的推动和新能源技术的普及。特别是电动汽车逐渐取代燃油汽车,以及“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了清洁能源的使用。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领头羊。截至2023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了2041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的保有量为1552万辆,这一数字占据了汽车总保有量的6.1%。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50万辆,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在国内市场上,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售量的比重达到了31.6%,市场渗透率的显著提升。与新能源车配套的新能源充电网络也在蓬勃发展。截止2023年底,中国公共充电桩数量达到273万台,是全球第二位的韩国的超过10倍,在全球遥遥领先(【草根调研-制造业篇】回望2023:钢铁下游结构调整 新能源汽车面临洗牌)。

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带来了相应居民用电量的提升。据测算,2021年中国电动汽车的年充电量达到了111.5亿千瓦时,占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的1%,全社会用电量的0.1%。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快速增长,预计电动汽车充电量及其在电力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将显著提高。据测算,到2025年,电动汽车年充电量将达到2021年的8倍,预计约占2025年全年电力消费总量的0.6%。而到了2030年,电动汽车年充电量预计将达到2021年的17倍,约占2030年全年电力消费总量的1.7%。

电力行业创新:特高压及智能电网领跑,企业积极参与

中国的电力行业创新能力突出。2022年,电力行业荣获了6项中国专利奖金奖,占当年全部获奖总数的20%,这一成绩在国内各行业中独树一帜,反应了电力行业已经作为中国创新能力最强板块之一。

从全球看,中国电力行业的创新能力同样出彩,尤其在特高压设备、智能电网、能源物联网等领域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电力行业已经成为我国能源领域名副其实的创新能力名片。

根据统计机构爱思唯尔的数据,中国在2014年后成为清洁能源领域专利产出最高的国家;截至2020年末,全球该领域约一半专利来自中国。中国是全球智能电网第一技术来源国,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52.4%。根据Power-Technology的统计,2023年中国在能源行业的专利数量占全球的59%,大幅抛离美国(10%)和日本(8%)。根据武汉大学的统计,2022年,中国在发电与输变电领域上共授权专利29897项,占全球的份额高达88%;2011-2022年中国发电与输变电授权专利平均增长率达到18%。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中国在能源电力行业的全球专利不仅市场份额高,而且增速快,正持续引领者全球的能源转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特高压技术方面全球领先,中国是特高压设备第一大技术来源国,2022年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41.4%。中国特高压已经创造了19个全球第一,包括准东-皖南特高压输电工程在电压等级、输送容量、传输距离、技术水平上的四个世界第一。特高压技术不仅提升了电力传输的效率和安全性,还促进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此外,中国已经制定14项特高压输电国际标准、50项国家标准、73项行业标准、189项企业标准,并且全球都在遵循使用,中国成为特高压技术领域的标准制定者。

中国电力行业的专利发展,还表现为企业的积极参与:中国企业对清洁能源领域的科研产出贡献显著,文献产出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且增长迅速,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1%。特别是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在全球净零研究领域产出最高的企业排名中排名第一,显示了企业在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电力转型:新的供需平衡跳出增长“陷阱”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涉及经济社会各部门联动的长期系统性问题。作为能源系统最大的碳排放部门,电力行业的减排背负着经济增长的能源供应重任,又要用最坚决的转型来完成自身以及辐射整个经济系统的碳中和目标。中国电力系统,正在通过快速转变结构、和保障市场化供应来建立可持续的低碳模式,随着电力供应作为基础设施衔接各个经济部门,中国的碳中和整体绩效将快速进入另一个不断强化、优化的循环反馈中,跳出“环保压力下的低增长陷阱”。

煤电:从“主力军”转为“保障部队”的电力“老带新”

煤电在中国电力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稳定性和可靠性被誉为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压舱石”。尽管面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重挑战,煤电行业仍将长期存在,并不会因低碳转型而突然消失。

目前,煤电以不到一半的装机容量支撑了近六成的发电量、七成的电网高峰负荷和八成的供热任务,凸显了其在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中的核心地位。考虑到电气化率的逐步提升,煤电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是电力供应的主体。尽管如此,煤电的平均运行小时数呈下降趋势,预示着煤电机组将逐步从主体性电源转变为提供基础电力和调峰调频服务的电源,煤电将继续作为电网稳定的主力,发挥消纳可再生能源和保障电网稳定供应的关键作用。

此外,中国的煤电机组在规模、年轻和效率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考虑现有煤电机组的运营状况、预期寿命和碳排放锁定情况,需要稳妥地设计煤电行业的转型路径和政策措施,以降低资产搁浅风险。

最后,电力市场化建设被视为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但市场化建设的进程和成效对于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问题的作用尚不明确。尽管有绿证交易、绿电交易及碳市场交易等多种机制并行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交易格局,以及国家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的政策,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不确定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等特点使得在传统电源结构下得心应手的计划调度方式越来越难以应对。这进一步说明了现行电力市场体系在促进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市场和技术:清洁能源引领的电力结构转型

中国电力体系的转变不仅体现了中国在技术、产业和市场方面的优势,也展示了其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领导地位。工业时代以来的能源革命,从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到发现和开发新的能源资源品种,再到能源利用模式的多元探索,经历了并行递进的调整。中国的电力系统身在当下环境要求提升的阶段,主动将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目标为己任,也在既有积累中快速找到了可行的方向。

在供给端,中国已经建立起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的光伏、风电和水电等清洁能源发电设备体系。2020年,中国清洁能源发电装备的产量占全球总量的70%,这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而且中国制造的产品大量出口到海外市场。这种领先地位为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在光伏、风电、核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发电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消费端,中国生产了全球60%的电动汽车和73%的储能锂电池,这些产品不仅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而且技术、品牌和原材料都有较强的自主基础。这表明中国在电动车和储能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链,有助于推动电力消费端的绿色低碳转型。

在传输和配送端,中国的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能够实现每1000公里1.5%的损耗,这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提供了科学基础。特高压技术不仅提高了能源传输效率,降低了损耗,还促进了清洁能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助于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中国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成为一张中国制造的“金色名片”。目前,中国在特高压技术领域创造了19个全球第一,并且全球的特高压输变电技术标准都是由中文书写的。这种技术优势不仅提升了中国电力行业的国际地位,也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提供了科学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电力行业在碳中和的进程中拥有多方面的优势,包括在清洁能源设备制造、电动汽车和储能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等方面的领先地位。这些优势为中国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创造了巨大机遇。

本文是财新智库“碳中和系列观察”第四篇

关于ESG30人

中国ESG30人论坛(简称ESG30)由财新智库发起,是国内首家成立并深具影响力的ESG专业交流平台和智库网络,旨在从政策建言、学术研究、行业实践和国际交流四个方面,推动中国ESG发展,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合作联系

esg30@cai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