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Christina Ng,能源转型研究所常务董事
转型金融是为了扩大绿色金融的覆盖范围,还是在非绿色活动越来越难以吸引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投资者的情况下,为其提供融资的一种隐蔽手段?
这种现象正在亚洲市场显现,并且在国家融资框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极力推动经济增长,甚至不惜停下迈向可持续和绿色能源未来的脚步。
最近的事态发展凸显了这一令人担忧的趋势。印度尼西亚重新修订了《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将某些新建和现有的燃煤电厂划分为转型活动类别,从而使其有资格获得转型金融的支持。印尼政府认为这种划分是合理的,称燃煤发电在关键矿产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些矿产对于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技术,以及这些行业所拉动的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错误的推论不仅会加重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而且还可能使具有气候意识的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如果印尼的这种逻辑被普遍接受,那将意味着任何发电厂,包括化石燃料发电厂,都会被贴上转型标签,而原因只是它们能为清洁能源技术的生产提供动力。
在东北亚,日本政府推出了“绿色转型”(GX)政策,旨在推动化石能源产业向清洁能源转型,并通过主权转型金融债券等工具,为绿色转型提供金融支持。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该政策的核心是确保经济增长,而不是低碳转型。
惠誉(Sustainable Fitch)在一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指出,“竞争力”一词经常反复出现。该报告发现, “竞争力”一词在“绿色转型”(GX)框架中被提及了15次;相比之下,新加坡绿色融资计划中仅提到了1次,而印度的框架中则完全没有提及。该报告还指出,“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符合日本标准的转型活动有利于工业发展,却不符合国际绿色标准”。这些争议性活动包括氢气、天然气基础设施,以及燃煤和燃气发电厂的掺氨燃烧技术。
印尼和日本的做法忽视了可持续金融的根本目标——即引导资本流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产活动,推动以清洁能源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转型。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不应成为产业政策的工具。
那么印尼和日本出现的问题,是根深蒂固的转型抵制情绪所致,还是对可持续金融共同目标的误解?
需要明确的是,有些生产活动的确是可转型的,并且正努力朝着绿色的方向迈进。一个恰当的例子是将燃煤发电厂替换为低碳发电设施。而有些非绿色的生产活动,虽然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但它们永远无法变成绿色的。这些活动不应被贴上特殊的标签,享受更低的融资成本。
多边开发银行在为一些必要但不一定是绿色的生产活动提供优惠融资。当然,传统资本市场也可以为这些活动提供融资。在客观上不具有绿色属性的情况下,转型活动可以并且应该依靠传统资本市场的支持,进而再由传统市场通过价格信号来决定这些“转型”活动何时退场。
将绿色、可持续或转型资本错误地投向那些能促进经济增长,但与气候目标不符的活动,会占用清洁能源技术可用的资本资源,损害真正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降低人们对可持续金融的信任。
明确可持续金融的边界
如何通过气候投资来助力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双赢,已成为焦点问题。政策制定过程的混乱,凸显了转型金融概念的脆弱性。
我们是否应该收紧全球可持续金融规则中的“转型”标准?还是说这种歧义是我们故意而为?也或许“转型”这个标签就是为了蒙骗投资者和公众的眼睛?
迄今为止,“转型”标签对于可持续投资者尚不具有说服力。这并非是要贬低我们在转型融资方面做出的努力。然而,如果这就是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那么我们必须认真反思一下,推进转型融资是否真的有助于实现气候目标。
关于ESG30人
中国ESG30人论坛(简称ESG30)由财新智库发起,是国内首家成立并深具影响力的ESG专业交流平台和智库网络,旨在从政策建言、学术研究、行业实践和国际交流四个方面,推动中国ESG发展,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联系方式
esg30@cai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