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ESG30 > 研究 > 正文

气候转型风险不容忽视

文 | Judy Lim,Sunrise Project金融策略师

应对气候变化给金融行业带来的风险迫在眉睫,这也是确保全球金融稳定的关键所在。今年5月发布的《银行巨头与气候乱局》2024年度报告指出,自2016年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全球最大的60家商业银行已为化石燃料行业融资6.9万亿美元。金融行业不仅正在加剧气候变化,也将面临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在全球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下,碳市场和碳税政策的实行、可再生能源成本的降低等全球气候和产业政策的演变所产生的转型风险将对金融稳定产生影响,也正迫使金融机构调整其运营策略。摩根大通、美国富国银行等全球主要银行已采取措施,逐步剥离化石能源资产,增加可再生能源投资,从而降低其资产组合的气候风险敞口,增强气候韧性。金融行业也必须做出调整,以降低其所面临的气候转型风险。

鉴于许多国家、企业和金融机构已提出净零目标,并确定了2030年中期目标,因此了解这一时期不同转型路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至关重要。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已开始采取行动,负责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部门发挥了表率作用。2023年11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发布了《2023年金融稳定评估》年度报告,评估了2023-2030年气候转型风险对新加坡主要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财务影响,重点剖析了较早且有序转型(平稳转型)和较迟且无序转型(突然转型)两种情景下的贷款和投资风险。

“突然转型”情景下银行和保险公司将承受更大财务损失

银行为新加坡提供了70%以上的贷款,而保险公司则持有人寿保险和混合服务行业总资产的90%以上,以及一般保险和再保险保费收入的80%以上。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为了解金融行业在全球脱碳行动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供了重要启示。

“平稳转型”情景:从2023年开始向低碳经济转型,并在全面的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下推动经济逐步适应转型。该情景假设在绿色产业政策和国际合作的支持下,积极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实现更有序的经济和金融调整。

“突然转型”情景:重要的气候政策和行动延迟到2026年,导致匆忙且破坏性地试图实现2030年的脱碳目标。这种滞后的应对需要采取更严厉的措施,进而导致经济结构突然发生转变,金融行业面临更高的转型风险。

在这两种情景下,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预计财务损失最能说明问题。与“平稳转型”情景相比, “突然转型”情景下新加坡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将承担更大的转型成本和财务损失。从银行来看,“平稳转型”情景下气候敏感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为1.63%,而在“突然转型”情景下为2.43%,高出近50%。从绝对值来看, “突然转型”情景下的不良贷款额相当于2022年新加坡银行净利润的14.2%,而在“平稳转型”情景下仅为6.0%。银行的投资组合也将面临不同程度的财务损失——“突然转型”情景下预计财务损失占银行投资价值的3.1%,而在“平稳转型”情景下仅为2.2%。对保险公司而言,突然转型还会带来更大的投资损失,将占到投资组合价值的4.5%,而平稳转型仅为2.9%。

同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保险局开展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也表明,对于美国西海岸特别是加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的保险公司而言,如果不根据气候风险调整投资组合,那么仅公司债券一项就可能面临70亿至400亿美元的损失。这些预计损失与全球的情况一致,即延迟转型将加剧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大量投资化石能源行业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受影响最大

转型风险对各行业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严重依赖化石能源的行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而涉及可持续生产和绿色技术的行业受到的影响较小,更具投资和增长机会。这种风险分布不均的情况表明,金融机构需要制定具有行业针对性的战略和适应性风险管理措施。

新加坡金管局的《2023年金融稳定评估》结果表明,对于银行来说,气候转型导致的不良贷款风险仅存在于少数几个行业,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以下四个气候政策相关行业(CPRS-2): (1) 化石能源 - 煤炭;(2) 公用事业 - 化石能源;(3) 能源密集型制造业 - 水泥;(4) 能源密集型制造业 - 钢铁。

在向清洁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上述四个化石能源和能源密集型行业的企业将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随着政策制定者出台政策推动向清洁能源转型、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将增加,利润将减少。同样,高碳排放行业也将面临相同的局面,尤其是在政策制定者通过提高碳税来减少碳排放的情况下。

对于银行而言,尽管“公用事业 - 化石能源”和“化石能源 - 煤炭”等行业的信贷风险敞口较小,信贷风险占比仅为2.2%和0.8%,但这些行业一旦发生重大信贷问题,将会给银行造成巨额的信贷损失。另一方面,能源密集型制造业中的水泥、钢铁等行业的信贷恶化程度预计较低,银行对这些行业的信贷风险敞口更小,分别为0.29%和0.52%,因此它们对银行整体信贷损失的影响很小。与此同时,尽管建筑业预期信贷恶化程度较低,但由于银行对该行业的敞口较大,因此导致的信贷损失增幅最大,可达到55.3%。

保险公司也面临着重大投资损失,特别是在化石燃料和能源密集型制造业等行业,这些行业的市场价值在两种情景下均大幅下跌。投资损失最大的三个行业是其他能源密集型制造业、化石燃料行业中的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建筑业。建筑业尽管市场价值降幅较小,却会导致巨额损失,占保险公司在上述风险高发行业投资的32.4%。对于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能源密集型制造业而言,市场价值大幅下跌和投资规模庞大两个叠加因素将带来重大损失。另一方面,煤炭行业的投资损失预计极小,投资风险敞口仅占保险气候相关市场风险的0.03%。这主要是因为大型保险公司为控制与煤炭行业相关的财务风险已采取了战略措施。《2023年保险业、化石能源和气候变化记分卡》显示,2023年全球制定煤炭退出政策的保险公司已达到45家,市场份额占比41.2%,这表明保险公司正在从碳密集度最高的行业之一转向其他行业。

除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以外,美国、欧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结果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突然转向低碳经济往往比平稳转型造成更大的财务损失。美国的保险公司可能会因转型的冲击而面临数十亿美元的损失。加拿大等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投资巨大的国家,也在低碳转型方面表现出了潜在的脆弱性。同样,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等中央银行在2021年进行的气候压力测试也得出类似结果,即气候相关转型风险(尤其是无序转型)会对银行造成重大的财务影响,这凸显了加强风险管理、及时协调制定政策和财务规划,对于有效减缓转型风险、避免金融市场动荡、确保金融体系稳定的必要性。然而,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不同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只对银行进行了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而未考虑保险公司。因此,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可以参考新加坡的做法,对保险公司开展压力测试。放眼全球,保险公司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也仍处于完善阶段,但这对确保保险公司避免气候相关损失、促进区域金融稳定至关重要。

金融行业在应对气候转型风险中发挥关键作用

面对全球气候转型风险,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合作是应对这一复杂转型、确保金融稳定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关键。金融机构亟需与企业客户密切合作,制定和实施稳健的转型计划。全球第六大化石能源保险公司——苏黎世保险集团(Zurich)已停止承保新的油气开采项目和炼焦煤项目。同样,星展银行(DBS)自2021年以来已将煤炭业务压缩至33%,并在2023年将资助的油气项目排放量减少了10%,同时将可再生能源投资扩大到了其电力投资组合的一半。通过主动应对转型风险,金融机构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规避其投资组合在不同转型情景下所面临的潜在财务损失,还有助于推动向低碳经济的全面转型。

展望未来,金融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需要共同努力,更好地应对气候转型风险。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将会加强气候风险分析,为整个金融行业制定与环境相关的计划和目标。此外,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还将帮助金融机构完善气候风险管理。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还需要完善数据收集工作,解决缺乏高质量气候数据的问题,这些数据对识别、减轻和管理气候相关风险至关重要。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做法类似,欧洲央行去年也引入了新的气候相关统计指标,将气候因素纳入金融监管框架,进一步优化战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这不仅将增强金融市场韧性,并有助于实现更广泛的气候目标。

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可能会加速显现,而其损害程度取决于今天所做的政策选择。通过加强合作和交流意见,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可以共同改进气候风险管理方法,建立强大的金融体系,从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关于ESG30人

中国ESG30人论坛(简称ESG30)由财新智库发起,是国内首家成立并深具影响力的ESG专业交流平台和智库网络,旨在从政策建言、学术研究、行业实践和国际交流四个方面,推动中国ESG发展,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联系方式

esg30@cai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