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金融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许多新金融业态。在中国,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金融正在高速发展,机遇与风险并存。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应如何适应并引领全新的业态?财新网就此采访了万事达卡中国区总裁常青,共同探讨面对携技术与创新滚滚而来的新金融,万事达卡有着怎样的应对和期待?
新金融的精神是开放、合作和包容
新金融作为一个最近的热点词汇,每个人都有不同维度的解读,在万事达卡中国区总裁常青看来,新金融的精神应该是开放、合作和包容,在三个要素都具备的情况下,再加上创新。
“创新确实首先是不可或缺的,这一轮包括互联网经济在内的所谓新金融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手段的变化。计算能力、数据能力和通讯条件的改善都成为新金融发展的先决条件。但如果创新离开了开放、合作和包容,那么恐怕难以体现新金融的“新”字所在。”常青说。
开放:为公共领域创造更多社会效益
新金融的精神首先在于开放。这种开放体现了在新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参与方如何更好地为整个生态系统构造具有更广泛参与度的平台性服务。常青举了两个例子,比如,万事达卡和伦敦地铁有一个合作,所有的地铁都可以直接用银行卡支付。再比如,万事达卡和新加坡公共部门运用支付大数据规划错峰出行的定价措施,在不增加任何公共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增强交通运力,节省公共系统投资,也优化乘客的体验。这就是新金融的开放,即金融企业通过把服务开放给更多的公共领域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合作:守住风险的底线
其次是合作,在银行卡交易中,风险问题是一个底线的问题,万事达卡与visa等其他公司联手打造一个行业规则,简称3DS2.0。在判断风险时,支付链条上的各方可以在统一的标准和平台上评估风险。“这就是合作的理念,合作是为了确保任何支付参与方只要按照这个标准接入,就会享受到全面的风险服务。”常青说。
在中国,互联网经济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很多颠覆性的创新,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发展就充分体现了创新的活力。常青认为:“在未来,技术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因素在于如何守住底线,同时如何扩大公共空间。”
在支付领域,底线就是安全。任何技术选择和业务模式,都属于金融体系的基础设施,都需要注意防范系统性风险。这种防范涉及技术本身的安全性,也涉及业务模式的安全性。在安全的问题上更多的是合作的空间,是将技术手段转化成行业性标准、国家性标准甚至全球性标准的过程。如果支付模式太多且互不兼容,对于用户而言将是巨大的困扰。“对于支付平台统一标准的建立体现的是有序的竞争和开放包容的心态,在创新的同时也创造边界和共同平台,为整个市场创造良好的行业生态。”常青说。
包容:拓宽金融服务的边界
最后是包容,这种包容更多地体现在普惠金融上。以互联网信贷为例,其主要服务对象就是传统金融机构没能覆盖的人群,比如小微企业。这些互联网信贷公司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更好地控制风险,因此他们愿意提供更好的利率来帮助小微企业完成业务。新金融的包容性体现在整个金融体系能否在新金融的思维下,用创新的手段将业务延伸到传统金融业务没能覆盖到的领域。常青认为,新金融通过合作、开放和包容来驱动创新,在未来会带来一个更良好的金融体系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