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财新指数

后疫情时代,ESG为企业构筑护城河

2021年01月26日 18:04
T中

文 | 施懿宸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讲座教授,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院长

后疫情时代ESG理念推动企业迈向绿色复兴

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早期在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发布的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Who Cares Wins”中出现,随后由原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牵头发起的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PRI)中提出,旨在帮助投资者理解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要素对投资价值的影响。ESG理念立足于企业的本质价值,是一种新兴的企业评价方式,能够反映传统财务报表难以向管理层和投资者传递企业的声誉、品牌价值、战略规划、产品安全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价值,填补市场评判标准的局限性。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冲击,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阶段企业发展模式的隐患——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与健康安全等逐渐成为了影响企业财务效益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ESG理念不仅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也成为疫后重振经济的焦点之一。

后疫情时代,企业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趋势下制定纳入ESG理念的长期发展战略,重新审视企业、自然、社会的关系,支持和促进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复苏。一方面,ESG理念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和发展能力,通过创造价值共享的机会,为企业带来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共赢。另一方面,在面临外部风险时,基于良好的ESG表现,企业将更能抵御外部风险,获得更多机遇与机会,提高绩效水平,从而推动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ESG理念有助于识别企业“护城河”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

著名投资家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是指企业可以用来抵御竞争对手侵袭的坚实稳固的壁垒。对于投资者而言,在选取优质投资标的时,关键的参考因素是企业的商业模式,即企业是否具备“护城河”,拥有核心竞争优势。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识别企业“护城河”将成为投资者新的挑战。近年来,中国企业的高速发展和外部环境持续动荡使得“黑天鹅”事件频发,例如长生生物、新城控股、瑞幸咖啡等知名企业频爆丑闻。这些负面事件不仅导致企业股价崩盘,给投资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也对企业声誉造成负面冲击,使中国企业在日后“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阻碍。ESG理念有助于投资者识别企业“护城河”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即筛选出真正高质量且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而非依靠短期资源消耗作为商业模式的企业,在获取可持续回报的同时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ESG理念聚焦企业信用品质,深入挖掘企业内在价值。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作为理性经济人,着力于在风险与收益回报率之间构建平衡关系。但究其根本,真正决定投资行为风险程度的关键因素仍是企业价值。与现阶段投资流程中惯于参考的传统财务绩效指标(ROA、ROE、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相比,ESG理念则更多着眼于企业的内在信用品质。举例而言,透过财务信息无从判断企业高管团队的专业性、道德水平或是人员流动情况,生产经营活动的可持续性评估机制失灵,企业存续性难以估量。而ESG理念涵盖多个维度的定性、定量及负面指标,能够客观、完整地呈现出企业软实力,全面且深入地挖掘企业内在价值。

ESG理念揭露企业潜在风险,有效巩固企业风险“护城河”。目前在全球范围内,ESG信息属于非强制性披露的非财务信息,由ESG理念引导揭示的潜在风险在短期内可能会对企业财务绩效带来负向影响,带来直接经济损失,长期则会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声誉、品牌等无形资产,从而进一步冲击企业价值链条的筑造。这种冲击带来的损失是往往是巨大的,甚至是导致企业破产的主要因素。面对例如新冠疫情这类“黑天鹅”事件所导致的金融风险,固有财务评估体系为企业构建的“护城河”成效锐减甚或直接消失,而ESG理念能够借助环境、社会和治理等软性指标筛选投资主体,使企业能够有效规避外在环境及突发事件的关联性金融风险,巩固企业风险“护城河”。

优秀中国企业兼顾国际与本土化发展

对企业ESG表现进行衡量需要通过一套完善的ESG评价体系,当前国际主流的ESG评价体系主要有MSCI、晨星(MorningStar)、富时罗素等,境外机构开发ESG指数及相关产品很多都建立在这些主流ESG评价结果上。同时,随着MSCI、富时罗素等指标进入中国市场,这些主流评价机构也对中国企业进行了ESG评级,境外投资者很大程度上会以这些机构的评级结果为参考来投资中国企业。因而企业开展ESG信息披露也有助于引导更多境外投资投向企业。

然而,去年11月,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中国ESG评分失去对可持续投资者的吸引力》的文章,文中表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有众多企业在MSCI、富时罗素等国际ESG指标评级中评分较低,对中国ESG风险管理提出了一定程度的质疑。据中财大绿金院统计,2019年MSCI对中国A股442家上市公司的评级结果显示,中国企业ESG评级得分集中在B级及以下(B及CCC两档),占比高达84.84%(375家)。

了解背后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国际主流ESG评价体系中,指标及权重会根据成熟市场的特点来进行设置,没有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开发定制专门的ESG评价标准,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被放在同一个维度进行评价比较。然而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在市场标准、市场发展程度以及市场特色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且由于各国政策法律、人文社会、科技发展等多维度的差异,在ESG重点关注上也有所不同。

现阶段来看,中国特色化指标构建主要体现在环境(E)与社会(S)维度,与中国宏观战略目标实现密切相关。例如:中国在环境(E)维度指标构建主要参考国内经济发展现状、“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目标、政策推动重点以及考虑指标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不同于全球ESG投资和指标更多关注企业的气候责任行为,国内现行指标以衡量企业的绿色转型、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表现为主。在社会(S)维度,中国社会维度指标设置侧重探查企业如慈善、扶贫、灾害救助等行为。如中国部分企业为响应“精准扶贫”,以创新的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消费扶贫作为主要帮扶途径,这些社会责任行为的主动性、执行路径和绩效成果等信息都是国际ESG指标体系下无法有效获取和准确衡量的。

这对中国企业尤其是“走出去”企业提出了一定挑战。因此,中财大绿金院也建立了一套针对中国企业的ESG评价体系,即符合国际通用框架,又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并希望引导中国企业在ESG能力建设上“1+1”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优秀中国企业已经在ESG上有所发展,即在中国本土做出ESG贡献,又在“走出去”过程中遵守国际标准,赢得了一定国际声誉。

以联想集团为例,作为一家中国民族企业,联想集团在MSCI ESG评级中脱颖而出,获得AA的ESG评级,是全球技术硬件、软件和外围设备行业ESG评级排名前列的企业。同行业的苹果公司、戴尔公司仅为BBB级。在国际标准中获得此评级对中国企业而言来之不易。具体来看,在ESG能力建设及信息披露中,联想在中国本土做出很多ESG方面的贡献,例如多年来对四川、青海、西藏等地开展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工作;疫情期间,驰援一线,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捐助所有需要的IT设备,还通过超算助力疫情防控与科研攻关;加入中国节能认证、中国环境标志产品等多项中国环保倡议,联想位于武汉、合肥和成都的工厂均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同时作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又全面参照了GRI、联合国全球契约(U.N. Global Compact)等国际标准,并严格遵守香港交易所《ESG信息披露指引》,在国际上展现中国企业的ESG能力。如联想集团在过去10年成功减少92%温室气体排放,为全球控温1.5°做出积极贡献;联想供应链管理也追求运营透明高效,95%的供应商获ISO 9001/ISO 14001/ISO 45001认证;此外,联想高度重视企业多元化与包容性建设,连续两年入选彭博性别平等指数(GEI),全球女性高管占比进一步增长 26.4%。

用ESG巩固中国企业护城河

“护城河”理念是指企业长期保持竞争力的可能性,而ESG能够提高企业长期可持续的竞争力和发展力,并为企业构筑长期护城河。对中国企业而言,在全球绿色复苏成为主流发展方向、中国提出“2060年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践行ESG理念是大势所需,企业需要加强对ESG理念的关注度和认知度,并加快自身ESG能力建设的布局以保持企业长期的竞争力,并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ESG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与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的信任,在市场面临负面冲击时抵御信任危机。尽管短期来看ESG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投入,但长远来看,ESG给企业带来的好处远大于所投入的成本。一方面,在ESG主流化发展趋势下,投资者更有意愿选择ESG表现好的企业进行投资,提升ESG表现有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而获得更多更低的融资成本,进而实现价值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在市场中的ESG表现越好的企业,在面临外部风险时,将更能抵御外部风险,获得更多机遇与机会,提高企业绩效,从而推动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此外,忽视ESG发展也可能在未来给企业带来更高额的风险成本,甚至给企业带来无法可持续运营的风险。

因此,建议中国企业遵循“1+1”的ESG发展原则,尽早开展ESG实践,并从了解自身ESG水平、将ESG纳入公司整体战略、编制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ESG报告、提高管理层和员工ESG认知水平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并制定长期ESG发展策略,从而实现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共赢。

关于ESG30人

中国ESG30人论坛由财新智库联合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是国内首个ESG专业交流平台,旨在从政策建言、学术研究、行业实践、国际交流四个方面,推动 ESG 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更好地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投稿联系:

杜老师 kedu@caixin.com

合作联系:

乔女士 yingqiao@caixin.com



版面编辑:张陆念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
相关文章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