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金融风险因子表现最优
资本投入下降是NEI下降主因;一线城市专业人员招聘需求不及二三线,互联网行业对管理、行政人员的需求不断下降,金融业则相反;出口占比居中的企业对目前就业贡献最大
服务业扩张速度放缓,导致财新中国综合PMI微降至54.5,制造业恢复更为稳健,外需与就业仍不乐观
全部 | 宏观 | 新经济 | 股市 |
7月制造业和服务业修复速度一缓一快,供给冲击渐缓,需求不足成为主要制约;“力争实现最好结果”,除了加快现有政策落地、基建持续加码,更需要稳定预期,提振居民和企业部门需求
此前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业修复速度快于制造业,供需继续回暖,企业信心上升,但就业情况恶化,企业盈利仍然承压
7月经济修复动能减弱,就业持续承压;需求不足是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在加快现有政策落地、基建持续加码之外,提振居民和企业部门需求至关重要
服务业此前受影响更大,近期修复速度快于制造业;服务业供需回暖,就业依然疲弱,市场预期仍低于长期均值
疫情基本结束后,经济开始修复,此前受影响更大的服务业恢复更快,但远不及常态,后续修复进程仍待观察,市场普遍认为,下半年经济修复力度将弱于2020年
疫情收尾、防疫措施放松,带动经济自然修复,但仍未恢复常态,市场普遍认为,下半年经济修复力度将弱于2020年
制造业供给修复快于需求,物流和供应链有所好转,但就业市场仍然承压,成本上涨幅度依然较大,销售端价格受需求疲软压制,利润继续承压
5月疫情边际好转,带动供应链改善、经济景气回升,就业、预期仍然偏弱;二季度增长承压,为稳住经济大盘,宏观调控继续发力靠前、力度加大,市场希望出台更多稳预期的措施
服务业供需在收缩区间边际改善,就业情况持续恶化,积压业务量上升,企业在销售端涨价以应对成本上扬,服务业对未来仍保持信心
5月产业链供应链状况边际好转,带动制造业景气回升,但就业、预期持续走弱;二季度增长承压,为稳住经济大盘,宏观调控继续发力靠前、力度加大,市场希望出台更多稳预期的措施
制造业生产和需求边际改善,但均位于荣枯线以下;就业持续走弱,物流尚未恢复正常;成本端和收费端价格分化,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疫情导致人流、物流受阻,市场需求承压,供给走弱,服务业受影响程度更大,政治局会议称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要求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7月制造业和服务业修复速度一缓一快,供给冲击渐缓,需求不足成为主要制约;“力争实现最好结果”,除了加快现有政策落地、基建持续加码,更需要稳定预期,提振居民和企业部门需求
此前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业修复速度快于制造业,供需继续回暖,企业信心上升,但就业情况恶化,企业盈利仍然承压
7月经济修复动能减弱,就业持续承压;需求不足是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在加快现有政策落地、基建持续加码之外,提振居民和企业部门需求至关重要
服务业此前受影响更大,近期修复速度快于制造业;服务业供需回暖,就业依然疲弱,市场预期仍低于长期均值
疫情基本结束后,经济开始修复,此前受影响更大的服务业恢复更快,但远不及常态,后续修复进程仍待观察,市场普遍认为,下半年经济修复力度将弱于2020年
疫情收尾、防疫措施放松,带动经济自然修复,但仍未恢复常态,市场普遍认为,下半年经济修复力度将弱于2020年
制造业供给修复快于需求,物流和供应链有所好转,但就业市场仍然承压,成本上涨幅度依然较大,销售端价格受需求疲软压制,利润继续承压
5月疫情边际好转,带动供应链改善、经济景气回升,就业、预期仍然偏弱;二季度增长承压,为稳住经济大盘,宏观调控继续发力靠前、力度加大,市场希望出台更多稳预期的措施
服务业供需在收缩区间边际改善,就业情况持续恶化,积压业务量上升,企业在销售端涨价以应对成本上扬,服务业对未来仍保持信心
5月产业链供应链状况边际好转,带动制造业景气回升,但就业、预期持续走弱;二季度增长承压,为稳住经济大盘,宏观调控继续发力靠前、力度加大,市场希望出台更多稳预期的措施
制造业生产和需求边际改善,但均位于荣枯线以下;就业持续走弱,物流尚未恢复正常;成本端和收费端价格分化,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疫情导致人流、物流受阻,市场需求承压,供给走弱,服务业受影响程度更大,政治局会议称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要求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2018年6月12日,财新传媒联合数联铭品BBD发布2018年5月中国数字经济指数报告。2018年5月,我国数字经济指数录得383,继续稳中有升。
科技投入和资本投入下降是NEI下降的主因;低技能劳动力中,普工和操作工的需求量仍处于下滑通道,预计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速会进一步降低
编者按:在中国A股财新智能贝塔(Smart Beta)ETF发行一周年之际,我们认为有必要盘点下2803 HK和3173 HK成立至今的表现,以及在整体A股市场走势背景下的特点。本文中,我们将回顾两只ETF的业绩、对指数的追踪情况,回顾中国A股在过去12个月的表现,总结哪些因子有效、哪些因子出现回撤,并分享我们对未来的预期和观点。
近日,每个投资者都在为人民币的新一轮贬值而忧心忡忡。没错,又是新一轮贬值。自中美贸易战爆发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今年三月末的6.24跌至七月末的6.82。人民币贬值的话题似乎总是能轻而易举地占据各大媒体的新闻头条。更加令投资者们担心的是,中国央行近日计划对企业放宽信贷条件以支持经济增长。人民币会继续贬值到什么地步成了许多人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从多个不同角度分析这个问题以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当前形势。
美国智能投顾的标的物非常丰富,有近1600只ETF,资产管理规模逾2万亿美元;而中国只有130多只ETF,资产规模不过5000亿元人民币,且以股票为主,风险分散能力较差
中证财新基石经济股票指数由对实体经济贡献大基本面强劲的300只股票组成;中证财新新动能股票指数由在新经济产业中具有代表性且高成长性的300只股票组成
52.8
制造业PMI54.1
服务业PMI0.34
CRI-0.40%
CCI31.5
NEI58.9
BRI660
DEI2020年7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升至52.8 为九年半来最高
2020年7月财新中国服务业PMI录得54.1 下降4.3个百分点
2019年1月,中国气候风险指数为0.34,低于2000–2017年历史同期均值(0.99),总体风险水平低。
资本投入下降是NEI下降主因;一线城市专业人员招聘需求不及二三线,互联网行业对管理、行政人员的需求不断下降,金融业则相反;出口占比居中的企业对目前就业贡献最大
2020年1-5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3.49万亿元,增长9%,占我外贸总值的28.8%,比重提升1.3个百分点